关于长安三万里值得看吗的知识点,农尚贵宾网小编为您精心整理了重要的知识点。
《长安三万里》拍出了诗意,这种诗意并不完全来自影片中那几十首诗和盛唐诗人群像。它的结构,意向,甚至主题都贯穿了这种诗意。
首先影片的故事,打破了经典的叙事结构,无论西方动画还是崛起的国漫,大部分都在努力讲好个故事。于是当观众认同精美画面和特效时,都会评价几句:不会讲故事。
所谓故事,它的基底就像文学体裁里的戏剧或小说,但《长安三万里》的叙事基底是另一种体裁——诗。
我们都知道能代表中国文学或文化的,不是小说和戏剧,恰恰是诗歌。
它没有亦步亦趋,处心积虑地构建一个故事,而是像盛唐诗歌一样,从结构上就贴合了中国文化独有的诗意,它是散淡的,轻盈的。这也正是为何有人说它像流水账。在一个诗意消失的时代,影片敢于从叙事结构上打破经典叙事,是一种积极的突破。
而诗歌的另一个特点,是不滞,不滞于物,不滞于心,也不滞于时空。就像影片中那些乘鹏扶摇宇宙的盛唐人物,超脱一切束缚。
影片的主题也切合了这一点。你很难说清它在讲什么。我们可以说它的故事很简单,但他的立意又在不断反转,很有"看山是山"几重境界的意味。
影片开始看似以高适的回溯为视角,去讲以李白为首的感唐文化人群像,展现中国文化高峰的富丽与灿烂,但慢慢地你会发现高适这个角色不是"工具人",在高适每一次与李白相遇的故事中,高适的存在感都很强。
初登长安,与高适同台的是王维,一文一武,在歌舞升平的盛唐,高适相形见绌。在扬州,李白与裴十二纵情歌酒,高适心怀抱负,输了比武后认识到人外有人,返乡回炉重修。在黄鹤楼,李白题诗自诩盖过崔颢,高适对入整提出异见不辞而别。再登长安,李白已是文化人酒局之首,而高适再次选择和杜甫不告而别去拜了祖陵。直到那首《将进酒》把李白这种逍遥人生的态度推至极盛,这是高适唯一一次没唱反调。而这一幕是诗意的顶峰,也是大唐盛极而衰的序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