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下水洪水”围困广西百色多地的热点新闻,VIP农商网小编为您精心整理了如下解读与看法。

“地下水洪水”围困广西百色多地热点解读
据农商网于2025年10月18日 22时38分22秒发现,“地下水洪水”围困广西百色多地热点,2025年10月1日,受台风“博罗依”影响,靖西市多地发生严重内涝,农田、景区受损严重。视觉中国图
“只要下雨下得多了,水就从地下往上喷。”2025年10月13日晚,广西百色市下辖的县级市靖西市,村民农萍(化名)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9月下旬以来,所在村庄被淹的经过。
农萍的家位于魁圩乡坛马村多油屯,四处环山,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9月下旬,受三个台风“桦加沙”“博罗依”“麦德姆”的影响,当地连续多日暴雨。9月26日一场暴雨,多油屯农田边的道路被淹没;10月6日又一场降雨,水漫进她位于半山腰的家中,将房屋一楼淹没。
不似普通洪水,这里的积水好似碧绿的镜面,倒影着山峰、楼房和电线杆,偶尔还能看见居民在水面划船。“我43岁,水第一次淹到我家。”农萍估计,山谷地势最低处,水深可能有数十米。
除了多油屯,靖西市、田东县、德保县等多地村庄同样出现积水多日不退的问题。
积水来源众说纷纭。广西水利厅10月12日辟谣:水口河、平而河上游无大型水库(水电站),“越南泄洪导致广西多地被淹”一说为不实信息。16日,当地媒体“百色融媒”发布消息,认为内涝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台风强降雨使部分河流水位超警戒;地下水位抬高导致部分区域地下河水上涌;部分乡镇地处低洼地带,天然排水不畅。
10月16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聂云鹏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他根据看到的信息,并与同行交流后认为,当地积水应该是由地下水洪水导致。他解释,在喀斯特地区,尤其是坡地,土层比较浅薄,其吸水与止水能力比较差,导致很大比例的降水渗入地下,沿着石灰岩的裂隙、孔洞流入地下河或地下管道。地下水过多时,就会向上流动、蔓延、渗出,反涌至地面形成洪水。
“不同台风的雨量叠加,反涌强度较大,水在回落过程中带来的杂物可能堵塞了原有的落水洞,以致积水维持了多日。”聂云鹏推测。
“水不知从哪来,也不知流哪去”
9月27日,农萍看见,一些清澈的流水从自家农田的孔洞里冒了出来。4天后,流水声音变大,水流也更急了。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多油屯附近没有河流,居民都从地下取水饮用、灌溉,孔洞之下可能是一条地下河。
“地形像个炒菜锅,我们就在锅边住。”农萍解释,当地村民平时会在山谷种田,往高处一些就是村里的公路,村民住在山坡上,通往外界的路还要修得更高。
连日暴雨,洪水先淹掉了村民在山谷里种的玉米、黄豆和红薯,再将较高处的猪圈和牛圈淹没,一些村民就将牲口赶到自家房子里,或迁到半山腰和附近的山洞里。
10月6日晚上,洪水漫进农萍家中。当天她的父亲出殡,父亲的灵牌都要靠小孩游进灵堂里才能拿出来。
洪水基本每年都会围困多油屯,但在往年,它通常不会进到家中。“这次是最严重的。”农萍说,村子四周都是山,洪水一来就要等它下渗。她估计,这次积水排空的时间可能需要数月甚至半年。
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发现,百色一些被洪水淹没的村庄与多油屯存在相似之处。如56公里外的靖西市新文屯周边同样没有河流,村民平时从地下河取水。“现在水满上来,淤泥太多,抽水机都坏了。”一位村民描述。不远处的新甲乡大甲街村距当地一处水库更近,但那里的村民同样提到,水库下游的河流不流经村庄,他们的生活用水也取自地下河。
“水还在上涨,今天都还涨了两公分。”10月16日,大甲街村一位村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前几天不下雨,水也在涨。”
大甲街的水色和多油屯的积水一样,在阳光下呈现清澈、碧绿的颜色。聂云鹏说,这是因为地下水洪水与地表洪水在浑浊度上存在明显区别。喀斯特地貌的地表土层较为松散,地表径流常带有泥沙,导致水面浑浊;地下水洪水涌向地面前,在地下深处流动,往往比较清澈。
此外,这些村庄周围没有河流,洪水无法通过地表水位抬升的途径从河道溢出,洼地接收到的雨水也不可能如此巨量。当地表没有额外的补给源时,水就只能通过地下涌进来。聂云鹏还提到,地下管道还可能将远方高海拔处的积水运至某个低海拔处的村庄,“一个村子周围被淹了,但它的水可能来自相对较远的地方”。
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副院长黄海龙亦称,这是台风短时间叠加的降雨量太多,导致地下水位整体抬高所致。根据百色市应急管理局数据,截至10月8日,百色全市降雨量较历年同期偏多五倍以上,创有气象记录以来极值。
百色市委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工作排查中,大甲街村与德保县多睦村多目屯的内涝点,都属于这类情况:“持续降雨抬高地下水位,部分区域地下河水上涌,且地下排水通道容量有限。”多目屯一位村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地有很多地下溶洞,有时下一场大雨,就有水从地下冒出来,“水不知道从哪来,也不知道流哪去”。
2024年9月,百色市德保县低洼地段也出现积水严重状况,居民生活和出行都受到影响。视觉中国图
退水速度“比较慢”
生活在喀斯特山区里的村民已经与内涝积水共存了很多年。
多位当地村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们从小就经历过降雨后的积水,但2025年的积水最严重,“八九十岁的老人都说,活这么久水从没涨这么高过”。
一些被困在内涝中的村民,由当地政府转移至临时安置点,此外,还有一些村民选择投靠亲戚,或者住在被淹的房子里。
农萍说,自己已离开当地,但母亲和姐妹依旧住在家中二楼,老人腿脚不便,且屋内还有很多东西没来得及转移。此前,他们家一位有基础病、行动不便的亲人已被当地工作人员用充气艇接走。
一些村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积水十余天不退,断电和交通不便困扰着他们。当地很多变压器已被淹没,他们出行就靠木筏或充气艇,村民的很多家具还泡在水中。“如果水退得早一点,说不定那些家具还能用,水下面的甘蔗也能收。”田东县一位村民说。
但也有一些居民认为,自己所在村庄积水的后退速度“比较慢”。10月16日,靖西市新甲乡乡长李龙飞接受广西卫视采访时提到,当地地形低洼,没有河床能够排水,只能流向地下岩洞,当上游水不断流入时,下游就会继续往上冒,造成排水困难。
黄海龙认为,一些村庄处于地势较低的位置,周围的积水还在继续涌来,“当整个区域的地下水回落到正常水平时,这些村庄的积水才能退去”。
一些村庄周围,还能见到大小不一的“天坑”。当地村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过去发洪水时,水一般会先填满“天坑”,再漫至地面。在喀斯特地貌中,“天坑”又被称为“落水洞”,这是指积水由地表垂直排向地下需要经过的通道。聂云鹏解释,地下水洪水的发生征兆,就是落水洞里的水开始反涌。“发现落水洞里的水位一直在上升,就要开始警觉,一旦开始反涌,就可能形成地下水洪水。”
积水不退,在往年也存在。2024年4月,广西来宾市忻城县六安村的消水溶洞被堵,积水四个多月未退。
黄海龙解释,这与喀斯特地貌中的岩溶洼地内涝有关。这种内涝通常是季节性灾害,雨季时水淹上来,很快又退去,大多数持续二十多天,目前百色的积水十余天不退,一方面与降雨量太大有关,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地震或人类活动的可能。
聂云鹏分析,如果落水洞周边存在许多松散的泥土,或有塑料这类不透水的杂物、垃圾,可能容易影响积水排向地下河的速度。
2024年,忻城县最后采用打通隧洞的方式将积水排出。黄海龙认为,不同情况可能会有不同对策,“当地下水的水位整体升高时,即便开凿隧道,水也不太可能快速流走”。
南方周末记者 汪徐秋林 南方周末实习生 蒋宇恒 李婉茹
责编 何海宁
网友看法
1、网友行者无忧:在喀斯特地质地貌区,平时是地上(表)水流入地下暗河与溶洞中。在长时间降雨或是在强降雨之后,地下暗河、溶洞“吃饱喝足”之后,就会把多余的水从地下暗河通道中涌出。在这种情况下,局部的水患是很难在短期内消除的。
2、网友孔眼看世界:这篇深度报道的核心要义非常清晰且具有重要的科普和现实意义,它通过详实的现场调查和专家解读,深入剖析了一种特殊且危害巨大的自然灾害现象。 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 文章通过报道2025年广西百色市因台风叠加导致的特大内涝,揭示并深入解释了当地遭遇的并非普通洪水,而是一种名为“地下水洪水”的特殊灾害。其核心机理是:在喀斯特地貌区,连续极端降雨渗入地下,导致地下河水位急剧抬升,并反过来从地表的裂缝、落水洞等通道“反涌”至地面形成积水。这种洪水具有“来源不明、退水缓慢、清澈碧绿”的鲜明特征,且由于排水完全依赖地下岩溶通道的自然下渗,退水速度极慢,可能持续数月,对当地民生造成长期困扰。报道旨在提升公众与政府对这一独特地质灾害的科学认知,以采取更具针对性的防灾减灾措施。 以下是核心要义的分层解读: 1. 现象界定:明确灾害的特殊性——“地下水洪水”。 * 文章开篇即通过村民的直观描述(“水从地下往上喷”)和专家分析,明确指出此次百色内涝的本质是“地下水洪水”,而非常见的由河流漫溢或暴雨径流形成的地表洪水。这一定性是理解整个事件的关键。 2. 成因分析:深入阐释其形成的自然地理机制。 * 文章借助专家之口,清晰解释了成因链条:极端降雨(台风叠加)→ 雨水渗入地下 → 地下河/管道水位暴涨 → 压力驱使下从裂隙和落水洞“反涌”至地表 → 形成积水。特别指出,积水可能来自远距离、高海拔地区的地下径流,解释了为何“水不知从哪来”。 3. 特征描述:勾勒出“地下水洪水”的独特标识。 * 文章通过对比,突出了其三大特征: * 来源隐蔽: 周围无河流,水从地下冒出。 * 水质清澈: 因经过地下岩层过滤,呈碧绿色,与浑浊的地表洪水不同。 * 退水极慢: 排水完全依赖通过落水洞缓慢下渗,过程可能长达数月,而非常规洪水的快速退去。 4. 影响与挑战:突出其造成的长期民生困境。 * 报道详细描述了积水不退导致的断电、交通中断、房屋家具长期浸泡、农作物绝收等严重后果,以及村民被迫转移或困守楼上的艰难处境,凸显了这种灾害的持久性和破坏力。 5. 应对难点:说明传统救灾方式的局限性。 * 文章指出,由于灾害机理特殊,传统的疏通河道、加固堤坝等方法无效。即使开凿隧道,在地下水整体水位极高的情况下也收效甚微,应对难度极大。 总结来说,这篇报道的精髓在于完成了一次出色的科普和警醒。它告诉我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必须深入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尤其是像喀斯特地区这样地质条件特殊的区域。“地下水洪水”这一概念的成功普及,对于未来百色乃至中国南方广大喀斯特地区的防灾规划、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
3、网友用户2711070193348:这几天看到家乡好多救援报道,很暖心,相信我们很快就度过难关[点亮平安灯][点亮平安灯][点亮平安灯]
4、网友妥扫啊:喀斯特确实是这样的,我这也是喀斯特地貌,地下河超多,小时候邻居的厕所都能沉地下去,后来村里还帮他填了三龙马车土[捂脸]
5、网友开心就好9r7u:广西山区很多地方真的太难了,跟天斗,跟地斗,默默无闻,希望全国人民多关注!
6、网友青青河边草容妹妹923:截至目前,在我们村的应急救援队伍都还坚守岗位。他们不仅在受灾时全力将受灾群众转移到集中安置点,争分夺秒搭建临时帐篷、筹措吃穿住行等生活物资,灾后也经常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从10月1日国庆起,他们一直坚守在我们村的安置点,至今没能好好休息过一天。今天知道相关部门已经专门组织水利专家,针对各个受灾点位“点对点”制定了精准退水方案。相信这些精准举措很快就能见效,我们村的灾情也一定会逐步得到缓解,日子很快就能恢复如常,救灾英雄们也能缓口气了。
7、网友大地育万物:看文章这个地方像个盆地形状,连续降雨多了把周围地形高的地方的土层吃饱了水就会往低处渗,等到高处不渗了慢慢再把低处的水往外渗出和蒸发掉就好了,看来需要很长时间。
8、网友多才饼干z:从我这边受灾乡镇看到的。前几天救援队都在忙着转移受灾群众搭建临时帐篷,准备吃穿物资。好多救援的人都累倒睡在路边,今天看新闻已经组织水利专家每一个点对应制定每个点的退水方案。估计很快就会有效果了。
9、网友天有东西地有南北:很多人都说整体搬迁,这真不是好解决的事,长江截流搬迁都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大的困难就是“村民”不愿意。[流泪]这些地方是世代的选择,没有洪水,种植条件还算不错的,有足够的地下河。
10、网友无拘无束的狂奔:八桂大地人杰地灵,愿水灾早日消除,祈福百姓安康[祈祷]。广西媒体、本土网红都要发力宣传,去年岳阳市下面的县域水灾,李湘、李佳琦等等明星都是第一时间为故乡捐款
11、网友行者: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应该跟我们国家的南水北调有关。南水北调已经运行了几年了。全国的地下运河是通的。加上这次洪水入侵。地下水又满。所以地下水溢出围困低洼地区。
12、网友智慧明镜Xk:听听当地领导怎么说?
13、网友刺梨:终究还是广东老表的报纸给我们报道事实。[赞]
14、网友鱼泉鸳鸯:世事无常应该考虑长期性,若形成史前那样,人是很遭罪的!搬走才是应对的唯一办法,就与陕南紫阳这边一样,山上都没水了,这不是奇观而是自然变化造成的!
15、网友简如空来:严重影响的居民应考虑搬迁,或许地球运动轨迹的地月角动量影响,地形地貌在流动性之间会产生长期性动态影响。
16、网友豁达可乐ow:广西山区很多地方真的太难了,跟天斗,跟地斗,默默无闻,有时候还不会哭爹喊娘,没有多少人知道,希望全国人民,特别是网红们多曝光,多关注[叹气][叹气][作揖][作揖][作揖]
17、网友王小咪1219:希望相关部门能考虑当地居民搬迁,虽然有万般不舍,但总比这儿住着踏实安心
18、网友永远有多远:分析得很容客观,希望举全国之力帮助灾区解决排水问题,村民能尽快返回家园
19、网友认真的明镜1R:终于有新闻媒体真正关注百色水灾了。
20、网友茄纸捎逗角:将居民整体搬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