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两大著名史诗 古印度最有名的两部史书

印度两大著名史诗?印度两大著名史诗分别是《摩柯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印度两大著名史诗?印度两大著名史诗分别是《摩柯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关于印度两大著名史诗的思想与艺术价值以及印度两大著名史诗的思想与艺术价值,印度两大著名史诗之一的摩诃婆罗多记录了,摩诃婆罗多和什么是印度两大著名史诗,印度两大著名史诗的思想,印度两大著名史诗之一的摩柯婆罗多记录了等问题,农商网将为你整理以下的日常知识:

印度两大著名史诗

古印度最有名的两部史书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古代两大史诗。

  两大史诗是在长达数世纪的过程中,在民间口头流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此,史诗中纳入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诗篇,汇集了大量的民间口头创作。在长时期的流传过程中,各阶级都想利用这两部巨著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对它们不断地加以增删,因此就形成这样一个显著特点:附加成分多,内容极为庞杂。如在《摩诃婆罗多》中,除加进不少插话外,还加上了“法典”性质的内容、颂神诗歌、神学以及哲学著作等,几乎要“喧宾夺主”,把史诗故事淹没掉。(注:参看金克木:《印度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楔子剖析》,《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第3期。)

  两大史诗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们是印度人民拥有的巨大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印度后世各类文学艺术创作汲取素材的一个重要来源。如迦梨陀娑的名著《沙恭达罗》就是取材于《摩诃婆罗多》的。

  印度传统认为,《摩诃婆罗多》是“历史传说”。上节提到的“往世书”是继承它的形式发展而来的,它们属于同一类型。《罗摩衍那》在印度则被称作“最初的诗”,成为后世诗歌的典范。

  两大史诗对于今天的读者仍有很大的认识意义,《摩诃婆罗多的故事》改写者甚至说过:“一个人旅行全印度,看到了一切东西,可是除非他读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至少是要通过一个好的译本读过),他不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这话并不夸张。

  此外,两大史诗对其他国家的文学也有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东南亚国家,他们的古典文学主要是从两大史诗汲取营养和素材而得以发展的。

  一、《摩诃婆罗多》

  《摩诃婆罗多》(“摩诃”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是印度古代王名)是一部篇幅庞大的叙事长诗。全诗共十八篇,约十万颂(颂是一种印度诗体,一颂两行诗,每行十六个音)。相当于希腊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总和的八倍,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的诗。

  《摩诃婆罗多》很可能是纪元前后几百年间许多人积累和加工的产物。诗篇中虽然提到史诗的作者是毗耶娑(广博仙人),但从作品的巨大篇幅看来,它很难出于一个时期的一人之手。广博仙人在许多的诗人和歌手中,可能是一位奠基的诗人,目前在历史上很难确定实有其人,估计是一个传说人物。

  《摩诃婆罗多》的中心内容是写婆罗多的后代堂兄弟之间的内部斗争。作品以倒叙手法,先让歌人唱出原诗的内容,中间插入“蛇祭缘起”作楔子,然后正式开篇。故事的基本情节大致如下:婆罗多的后裔中有一对兄弟,哥哥叫持国,是个瞎子,生有百子,族名叫俱卢族;弟名般度,生有五子,族名般度。持国和般度的父亲死后,般度继承了王位,但不久死去,由其兄持国继任国王。后来,般度的长子坚战长大了,王位应由他来继承,但持国的长子难敌企图霸占王位。于是,婆罗多族内部的纷争便由此开始了。首先,难敌企图纵火将般度五子及其母烧死,由于事先有人通风报信,般度一家得以逃出。在他们下到民间生活的这一期间,般度五子通过婚娶,有了共同的妻子黑公主,并拥有自己的盟国。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放火烧荒,开辟国土,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在这种情况下,难敌只得同意分治王国,让般度族在西部荒凉地区称王。难敌见般度族日趋强盛,便再次耍弄阴谋,派人用假骰子与坚战赌博,坚战在输光所有一切之后,兄弟五人连同妻子沦为奴隶,流放森林十二年,第十三年还得隐姓埋名躲藏起来,若被发现就要重新流放十二年。十三年流放期满后,般度族五兄弟坚持索还国土,他们在召集盟国举行的军事会议上,决定先派黑天为使者去与难敌谈判。但是,难敌一意孤行,致使和谈破裂。于是,双方各自联络盟国,在古称“俱卢之野”(今德里附近)展开了一场可怕的毁灭性大战,附近的许多国王也分别参加了双方的战斗,经过十八天的大血战,般度族五子得胜。后来持国的长子也死了,由般度长子继承王位。最后般度五子登雪山修道,四人先死,只有长子达到天堂。

  我国目前还只有从英文转译的诗体的和散文的故事提要,从这两本书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俱卢和般度两族大战的梗概,对史诗的全貌还缺乏了解。仅就作者对大战这一主要事件的态度看来,我们可以认为大史诗在某种程度上,正确地阐明了古代印度人民的战争观点,即战争未爆发之前,应遏止战争,尽一切努力争取和平。但是,如果敌人硬要挑起战争,就坚决以“无畏的决心”斗争到底。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史诗热情地歌颂了般度族等气壮山河的英勇斗争,严厉地谴责了难敌等霸占他国领土、肆意发动战争的罪恶行径,并通过生动的事实告诉人们:象难敌那样的暴君最终得到可悲的下场,完全是咎由自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之战必胜,不义之师必败,这是一个万古不变的真理。

  大史诗通过对战争的描述,还表达了古印度人民热爱和平,终止不义之战的强烈愿望。作者对那场亲族间的战争所造成的损失感到万分痛心,指责那是一场“可怕的”、“该死的”“无益的”战争。与此同时,作者还通过妇女们在战后走向“伤心惨目”的战地,哭悼亲人的场面,呼吁人们应该坚决制止这种“亲戚屠杀亲戚”的战争。总之,大史诗的主要内容写的是政治斗争,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印度王国的纷争。

  当然,大史诗也有不少局限性,如宿命论观点、报应理论以及正法思想(注:正法是指每个社会成员按社会规定的地位尽自己的职责,首先是本“种姓”的职责。)等。如按正法规定武士阶层打仗和杀人是不受报应的,死后反而可以赢得武士的天堂。

  《摩诃婆罗多》汇集了印度古代相传的各种材料和各类知识,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时代矛盾以及各个哲学派别的一些主张。因此,对印度人民来说,它不是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可说是一部诗体的百科全书。两千多年来,大史诗对印度人民的思想、生活和各个领域影响很大。不仅如此,大史诗对于认识和研究印度古代社会的历史,有很重要的价值(如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一妻多夫制等)。特别要提到的是,作品中所插入的许多著名的小故事(如《那罗传》、《莎维德丽》等)也深受人民的喜爱,至今仍广泛流传。

  二、《罗摩衍那》

  《罗摩衍那》(意为《罗摩传》)全书都是诗体,约有两万颂。在这部史诗中,也提到作者的名字——音译“跋弥”,意译“蚁蛭”,但究竟有无其人,答案很分歧。统观全书,基础部分文体基本上是统一的,因此如果说有一个作者对全书加过工,也是可能的。

  《罗摩衍那》写的是罗摩与妻子悉多悲欢离合的故事,中间穿插了不少小故事,描写自然景色和打仗的场面又占了相当大的篇幅,所以很长。它的内容大致如下:在名为《童年篇》的第一篇里,提到蚁蛭仙人把自己创作的长诗教给两个学生(后来说是罗摩的双生子),让他们唱给罗摩听。而罗摩的故事则从这篇的第五章开始,由罗摩二子朗诵出来。内容以罗摩的出生和结婚为主,说罗摩是十年王经过祭祀天神后所生的长子,他因武艺超群,折断神弓而娶得邻国的公主悉多为妻。悉多是邻国的国王遮那竭耕地时在犁沟里被发现的(悉多即犁沟之意),她的母亲是大地,父亲就是遮那竭。第二篇《阿逾陀篇》主要讲十车王宫中的矛盾与罗摩的被流放。十年王年老后,决定立罗摩为太子,但他的小王妃吉迦伊却在驼背侍女的煽动下,以过去老王曾答应要给她两项恩赐为借口,胁迫老王流放罗摩十四年,立自己的儿子婆罗多为王。十年王痛苦地应允后,不久即死去。罗摩出走后,弟弟婆罗多在位期间,供奉着罗摩交给他的一双作为替身的鞋子执政十四年。

  第三篇到第六篇的主要内容是:罗摩夫妇和弟弟罗什曼那被流放到森林后,悉多不幸被十首罗刹王罗波那抢去,罗摩兄弟四处寻找未获。后来,罗摩帮助一个猴王夺回王位,并结成联盟。神猴哈奴曼侦察到悉多被囚禁魔宫后,猴子们立即为征讨罗刹国的罗摩大军造桥过海。罗摩大败十首摩王罗波那后,派人从魔宫接回悉多一并启程返国。

  罗摩回国登基后,他统治的时代出现了太平盛世,全诗到此本已结束。第七篇估计是后加的,在这一篇里,罗摩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从一个被迫害的受难者变成了封建********暴君。如其中谈到罗摩即位若干年后,听信了所谓人民的意见,怀疑悉多居魔宫不贞而将她遗弃;十几年后,悉多的不白之冤仍得不到昭雪,最终不得已求救于地母,让大地裂开,纵身跳了进去。作品的最后结局是全家在天堂重新相聚。

  《罗摩衍那》是一部巨大而又庞杂的史诗,最初只是由口头流传下来,经过长期增删写定后仍无定本。大家公认,七篇中第二篇至第六篇是全书较原始的部分,第一篇和第七篇晚出,可能是后加的。最早的部分估计成于公元前三、四世纪,而最后写定是在公元后二世纪,也就是说全书形成的过程长达五、六百年。因此关于它的思想内容和反映的社会面貌众说不一。印度教徒把它看作是圣书,因为罗摩是大神毗湿奴的化身。西方有的学者认为悉多原意是田地里的垄沟,垄沟象征着农业技术,史诗影射的是农业技术从印度北方传到南方的过程。有的学者则认为《罗摩衍那》是一部战胜艰苦和强暴的英雄颂歌,歌颂罗摩为家族和好,政权安定而作出的自我牲,赞扬他支持正义战争,关心平民利益,在奴隶社会中站在平民的一边。他是原始公社制社会解体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氏族上层阶层的进步势力的代表。但也有学者指出,《罗摩衍那》不是奴隶社会的产物,而是封建社会的。罗摩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以农业为主,而罗波那是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从肤色和家谱等来看,罗摩是属本地的原始居民,而罗刹王罗波那实际上是婆罗门,是外来的靠游牧和吃肉为生的雅利安人(注:操印欧语,大约在公元前二千纪中叶,从中亚高原南下,在印度河流域定居下来。)的代表。因此罗摩与罗波那的斗争实质上是本地的新兴封建地主阶级与外来的从事掠夺的奴隶主阶级之间的斗争,而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罗摩终于战胜了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罗波那。另外还可以看到,书里宣扬的道德信条已相当系统,类似我国汉代的三纲五常的伦理体系,似乎已属于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了。所以说,整个一部《罗摩衍那》歌颂的是新兴地主阶级,而且通过宣扬一夫一妻制,强调妇女的贞节等来维护王位继承的纯洁性。(注:参看季羡林:《罗摩衍那初探》,1979年版。)

印度两大著名史诗

  印度两大著名史诗分别是《摩柯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摩柯婆罗多》全书共18篇,讲述了印度北方婆罗多族国王内部政治斗争牵连整个印度大战的故事,又被称为“大百科全书”;《罗摩衍那》描写的是罗摩和妻子一生的故事,影响了印度人民的宗教信仰。

印度的两大著名史诗分别是

  《摩柯婆罗多》是奴隶制王国纷争时的产物,全书共有18篇,讲述的是以印度北方婆罗多族国王内部政治斗争为线索,牵连了整个印度的一场大战,它篇幅较长,内容包罗万象,既描写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又包含大量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被称为“大百科全书”。

  《罗摩衍那》又被称为《罗摩传》,全书共分为七篇,主要描写的是罗摩和其棋子悉达一生的故事,它故事集中,结构严谨,使用的艺术手法堪称典范,受到古典诗人的追捧,不过因为婆罗门权贵对这部著作的干预,因此通篇充满了下层对上层唯命是从、听天由命的思想。

    两大著名史诗的影响

  《摩柯婆罗多》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被认为是印度的民族史诗,其中的许多教训教育、引导了人们,对印度人民的思想构成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罗摩衍那》对印度人民的宗教信仰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对世界范围内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古印度的两大史诗。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摩诃婆罗多《摩诃婆罗多》是享誉世界的摩诃婆罗多和印度史诗,它的汉语全译本,约有五百万字,和《罗摩衍那》并列为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现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诗的基础上编订加工而成,其中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大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有宗教哲学以及法典性质的著作。

  有10万“颂”(诗节),内容篇幅相当于《罗摩衍那》的4倍,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史诗,规模宏大、内容庞杂。

  印度现代学者认为《摩诃婆罗多》是印度的民族史诗,内含印度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堪称是“印度的灵魂”。

  罗摩衍那 《罗摩衍那》(梵语,Rāmāyaa,意思为“罗摩的历险经历”),与《摩诃婆罗多》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作者是印度作家蚁垤(跋弥)。

  全书是诗体,用梵文写成,诗律几乎都是输洛迦(意译为颂),即每节2行,每行16个音节。

  全文共分为七章,24000对对句。

  内容主要讲述阿逾陀国王子罗摩(Rama)和他妻子悉多(Sita)的故事。

  印度是资本主义国家吗

  印度是资本主义国家的。

  印度在政治上实行三权分立和多党制议会民主,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特征,执政党主要是资产阶级政党,也有社会主义政党在部分邦执政。

  印度共和国(印地语: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语:The Republic of India,India),简称“印度”,位于南亚,是世界第二大软件大国、世界第一大外包服务接包国、南亚次大陆最大国家。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304570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