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演出时一般怎样表示骑马的动作?在京剧演出的时候,多用马鞭来代替马除此之外,再配合圆场、翻身、卧鱼、砍身等技巧来作出打马或者是勒马等动作,从而表现出骑马疾驰的状态。关于京剧演出时一般怎样表示骑马的动作猜灯谜以及京剧演出时一般怎样表示骑马的动作猜灯谜,京剧演出时一般怎样表示骑马的动作灯谜,京剧演出时一般怎样表示骑马的动作呢,京剧中演员做骑马的动作表示骑马,京剧中骑马的动作描写等问题,下面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生活知识:
京剧的动作都有什么
京剧里的动作包括手、眼、身、步这四种基本艺术手段,也称为基本功,而它们的动作各有不同,以下一一列举。
一、手。京剧里的手式达三十五种之多,主要是“指、掌、腕、肘、臂”的应用。注重手指、手掌、手腕、拳、膀臂的练习。
手指的动作与造型有单指、双指、剑指、兰花指、气指、怒指、心指、弹指、赞指、贬意指、朝天指、托月指等。指与手式的语汇有用以揭示人物性格,表达情节的有,指天、地;指你、我、他;用指示意来呀、去吧、害羞、唱茶、饮酒、吃饭、哭、笑、怒、这儿疼、那儿酸等等。手掌的动作与造型有瓦楞掌、虎爪掌、兰花掌、荷叶掌、撩掌、按掌、端掌、立掌、砍掌、缓掌、撒掌等等。各个行当的要求各有不同。
同样的,还有膀子、腕、臂等表现手法。总之,手的功法非常重要,更需要深入研究和继承发扬。
二、眼。要做到“手要能语,目要能言”必然联系到“眉攒怎样凝神、眼怎样聚神、眼皮怎样睁、眉尾怎样挑、眼要灵活、活而不散”等技巧问题。
如在表演中我们经常看到的眼神有:转眼、笑眼、媚眼、怒眼、呆眼、泪眼、惊眼、对眼、倦眼、斜视、鄙视、醉眼、凶眼等等。“身段八要”第三要的要求是“眼先引——做各种状态用眼睛先做引导”。
三、身。是指表现人物的各种身段姿态。“身”的主要类别是:头、肩、背、胯、腰。身的功法集中在人的躯干部分,各部分的协调训练很有些难度,舞台上所作的身段、舞蹈、技巧美不美、顺不顺必须在协调性上下一番功夫。
如腰部运用是“身”法的核心。演员在舞台上,穿不同的行头,演不同的角色,做各种舞姿是灵活多变的,动作中心点是腰,腰连接着脊背和下腹,腰部用力不正,将破坏动作整体美感,还会使演员落下毛病。腰在舞姿中的基本要求是“立中含劲”。腰部协调训练达到“立(挺拔)中蕴含着内劲”,上下身才有了杠杆,各种舞蹈动作中才会有支柱。
四、步。指舞台上的各种步法。指腰部以下,包括“腰、腿、膝、髁、脚脖子、脚掌子、足脚尖、脚后跟”等部位。
男生步法:单慢步、连步、圆场步、搓步、跨步、趟步、矮子步、滑步、栽步、绊步、醉步、跪步、老头步等等。每种步伐都有各自的规范要求,还要根据角色、情节的需要,练好各种步伐。
女生步法:云步、寸步、压步、碎步、跪步、旗鞋步、老旦步等等。不同行当对各自的脚步都有不同要求,花旦和青衣的快步慢步相差很大,不讲究是不行的。
总的来说,京剧的动作千变万化,已经细化到每一个部位。“要想台上走,先要心里有”。要有人物的性别、性格、职业、年龄、社会地位、环境、情感和此时此地的心态。演员难就难在这里,既要有严格的规范,要有复杂的人物分析,还要把内心体验化作外部的形体动作,使角色刻画得完美。
京剧演出时一般怎样表示骑马的动作
在京剧演出的时候,多用马鞭来代替马除此之外,再配合圆场、翻身、卧鱼、砍身等技巧来作出打马或者是勒马等动作,从而表现出骑马疾驰的状态。
骑马在戏剧舞台上是比较常见的,虽然只是一套程式动作,但是不同行当骑马也有一定的差距。
京剧演出时表演骑马动作的技巧
一般来说,生角骑马是一手持马鞭,一手半握拳,往后轻轻一拉,这样就表示已经将马牵住了,接着左腿抬高,向前一个小蹁腿认镫,接着转身扎马步,就表示已经骑上马了,若是将马鞭高高扬起,就说明骑的马是高头大马。
旦角骑马相较于生角来说动作幅度会更小一些,会轻轻的勒马、别腿,扎一个马步,这样就表示已经上马了,上马后环顾四周,看清走路的方向。
这些动作虽然简单,但是要想做到连贯自然,需要长时间的练习,也要注重身上、手上、脸上的功夫。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骑马和骑驴时使用的道具是相同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来区分,驴相较于马来说更矮小一些,因此虽然牵驴和马的动作类似,但是幅度会更小,且骑驴比较诙谐幽默,在表演上也更滑稽一些,多用于丑角表演中。
京剧中骑马是如何动作?
一般用来表示人物骑马的心情,或用来显示人物的身份、性格和行动目的。
文官武将、男侠女士、扎靠穿蟒、长短衣裤均可使用这一舞蹈程式。
大致可分为单人趟马、双人趟马、四人趟马。
如《盗御马》的窦尔墩在盗马后趟马旨在表现人物的洋洋得意;《姑嫂英雄》的薛金莲回樊江关搬兵时的趟马是为表现人物的急切和年轻骄傲;《马踏青苗》的曹操趟马则为表示人物在马踏青苗时由骄横、狂妄而惊恐、懊恼、狡诈的思想变化;在《杨排风》中有杨排风与孟良的双人趟马;在《大溪皇庄》中有蔡金花等四人趟马;《追韩信》中是韩信、萧何、夏侯婴三人在互相追赶时依次上场趟马。
一般趟马中的人物还有三打马并高喊“得,马来!”的内容。
但也因人、因戏而异,如女的角色大多不喊,如情节不紧张也不用三打马。
趟马时的马鞭应与演员的服装颜色一致。
不过,三国的吕布、关羽骑赤兔马,用红马鞭;三国的黄忠与隋、唐的秦琼骑黄膘马,要用黄马鞭;宋朝的穆桂英骑桃花马用粉马鞭;西楚霸王项羽和三国的张飞骑乌锥马用黑马鞭。
男性文士用硬杆三缕穗子的马鞭,其余多用软杆五缕穗子的马鞭。
趟马(又称马趟子),是戏曲以舞蹈形式来表现人骑马行路的程式化表演技巧。
这种表演程式,在舞台上有着特殊的表现力。
它是用虚拟手法以鞭当马、并运用许多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来表现人骑马飞跑,人在马上木住挥鞭,而马不停蹄飞奔急驰的情景。
趟马有男女之分。
男趟马中的“跨蹬上马”、“调转马头”、“马腾前蹄”、“抱鞭勒缰”、“纵马飞奔”、“背鞭策马”、“飞越天堑、“甩鞭打马、“握鞭勒马”、“催马奔驰”,由丁字步,弓箭步、跑圆场、踢、抬、吸、骗、跨腿、山膀、飞脚、翻身、射燕、大跳等技巧及各种持鞭的基本造型组成。
女趟马中的“观路择行”、“取道前奔”、“駃騠越壑、“艰渡沼泽”、“极目远望”、“良骥骎骎”、“马失前蹄”、“策鞭催马”、“纵马腾跃”、“裁鞭摧行”,则是由跑圆场、踏步、丁字步、碎步,云手、山膀、翻身、下腰、干转、跳坐(俗称屁股坐子)及各种持鞭基本造型组成。
戏曲程式化的这种表演技巧,不是凭空臆造的,它是吸取了当时社会生活内容,加以提炼美化并予以适当的艺术。
夸张而逐渐形成的。
所以,趟马中的复杂高难技巧及优美的舞蹈身段,能形象地表现英雄豪杰跃马扬鞭的情态。
趟马的形式趟马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单人的趟马,有双人的趟马,有四人的趟马,也有八人或十三人的趟马(马舞)。
单人的趟马,如京剧《悦宋店》何玉凤和《艳阳楼》高登的趟马;双人的趟马,如京剧《打焦赞》中,表现孟良,杨排风急奔三关二人并马双行的双趟马。
还有《杨门女将》的第一场,为了表现由于西夏犯境,宗保元帅为国捐躯、边关吃紧,焦、盂二将身骑战马翻山涉水飞奔天波府搬取救兵这一内容,安排的双人趟马;这组舞蹈动作给人们展现的是焦孟二将骑在马上,时而举鞭勒缰凝眸远望择取道路,时而焦急地策鞭催马急行,心急如焚地纵马飞驰的情景。
根据剧情的需要,为了表现剧中彼时彼地的环境,趟马在舞台上的运用变化无穷、丰富多彩。
再如此剧中的《绝谷探道》这场戏,为了表现穆桂英等人不畏艰险,身骑战马在那黑夜茫茫谜谷探道的情景,除了安排了载歌载舞的表演,同时挥鞭趟马的表演也贯穿了这场戏的始终。
在这场戏里,从表现马夫张彪拉马艰难行进,穆桂英、杨文广、杨七娘的纵马越涧,以及在迷雾中杨七娘与杨文广两马相撞,和杨文广乘骑的白龙马连声嘶鸣腾蹄跳跃,这一连串的优美动作配合人的表演,确实对表现全剧的内容,起丁重要的作用。
另外四人的趟马在京剧的《溪皇庄》中亦有运用,如为了表现捉拿土豪花德雷,四女兵飞驰追缉的趟马。
尤其是现代戏《草原英雄小姐妹》更标新立异、为了表现牧民们在暴风雪中寻找龙梅、玉荣的急切心情,编排了一组先由八人后又发展为十二人的马舞。
那粗犷健美的动作,配之在那改良的马鞭的鞭梢上扎束着一团红缨更显得以形传情。
在风雷之夜里,牧民们飞马急驰,那此起彼落的红缨,在灯光的配合下时隐时现,给人们展现的是牧民们跳动着的一颗颗火热的心,这有戏有技感人至深的表演,使人经久不能忘怀。
以上所谈,无论是表现焦孟二将飞骑入朝告警的趟马,还是穆桂英等人巡逡偷渡栈道,以及牧民们的马舞,舞台上井无一匹真马出现,面是通过演员手持马鞭,跑圆场并做出各种闪、转、翻、眺等技巧而表现出来的。
这种程式化的表演,有着特殊的艺术感染力,它给人们展现了剧中所要反映的情节。
趟马,是难度较大的身段表演技巧。
首先,要求脚底下、身上、手上、脸上要有功夫——脚下的圆场跑起来要快、要稳,要做到。
疾如流水”:身上要保持不僵、不懈,要掌握住身法中的前冲,后靠、左移、右摆,上下相随,左右相合的规律,手中的马鞭要做到抱。
背、勒,举、托、涮、缓招式清楚,不慌不乱,脸上要做到传神。
如本教材女趟马的“观路择行”的亮相,先是甩头变脸的刚健的。
放神。
亮相,然后通过送神双目远望来表现行至三岔路口在选择要走的路;再如男趟马的”马腾前蹄”,除了双手抱鞭、吸腿,身向后仰的身段动作外,而更主要是通过炯炯有神仰视目光的亮相,勾起观众对马惊急拉缰的惊险情景的想象。
要做到“心与意台”、“意与神合”、“神与形合”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和哏苦的努力方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