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第一位记载三七的人是谁 三七名称的真正由来

历史上第一位记载三七的人是谁?历史上第一位记载三七的人是明代僧人异远真人。…

  历史上第一位记载三七的人是谁?历史上第一位记载三七的人是明代僧人异远真人。关于三七最早记载以及三七最早记载,三七的历史由来,三七的历史典故,三七是谁发现的,七的历史人物是谁等问题,下面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生活知识:

历史上第一位记载三七的人是谁

三七名称的真正由来

  三七名称的真正由来因需要三成光、七成阴的环境而命名。

  文山三七,又名山漆、金不换。别名参三七、血参、血见愁、田七、滇漆、开化三七、滇三七、旱三七、盘龙七等。文山三七与分布于中国东北的人参、原产于美洲的西洋参并称为“世界三大参”。三七一名的来历有许多种说法。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1587)记载:“山漆”,又名“金不换”。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盖恐不然。或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说近之。金不换,贵重之称也。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以三七为正名,附方中则“三七”与“山漆”混用。

  “三七”与“山漆”在语音学范畴内,还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溯其渊源,可以从居住在云南文山的苗族说起。居住在山头的苗族祖先,擅长狩猎,在狩猎过程中若遇到外伤出血,他们便会将 一种野生植物嚼烂敷于外伤出血处,伤口就如漆粘物一样被封住,出血就停止了。苗族的祖先将 这种野生植物叫做“猜”,苗语的“猜”是和山上一种叫“山漆”的树发音相同。因“山漆”与“三七”谐音,在流传中便被记作“三七”,实际上,二者是同名而异物。

  明万历四年的《医门秘旨》卷15 记载:三七草——七叶三枝,故此为名。其根类香白芷,味甘气辛,温性微凉,阳中滋阴,散血凉血,治金疮刀斧伤立效。又治吐血崩漏之疾。边上将官宝之为珍。如有伤处,口嚼吞水渣敷患处即安。血症之奇药也。

  1765 年清乾隆年间的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引宦游笔记“每茎上生七叶,下生三根,故名三七。”《广西通志》记载:“三七恭城出,其叶七茎三故名。”

  据文山三七研究所原所长董弗兆等人所著的《云南三七》一书称,三七的得名还有根据三七生长习性、栽培特点来为之命名的。诸如三七“因需要三成光、七成阴的环境而命名”;“长三年,七月挖,叫三七”;“三月出苗,七月收挖,称三七”等等。

  另据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西分院陈照宇、李荫昆著《三七综述》称:“广西田七是从云南文山州引种。”首次引至田州(今田东一带),因口音(滇、田混用)和出口需要(东南亚等地忌讳“三七” 二字),均以“田七”为名向外输出。

历史上第一位记载三七的人是谁

  历史上第一位记载三七的人是明代僧人异远真人。

  三七最早记录于明代的《跌损妙方》,早期居住在山头的苗族在狩猎过程中若产生外伤出血,便会使用一种名为“chei”野生植物嚼烂敷于外伤处,它和“山漆”树发音相同,又因谐音缘故,在流传中被记作“三七”。

历史上第一位记载三七的人是谁

  三七是历史悠久的一种药材,因为交通与通讯条件的限制,所以在明朝之前,三七只在云南和周边地区较流行,后传入中原,经过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宣传而声名远播。

  李时珍遇到三七之后,亲身试验三七的作用,将三七应用于医药中,同时也对三七的功效不断的进行完善与补充。

  他将三七记载在《本草纲目》中,影响广泛。

  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医学工作者通过当时最为先进的仪器与设备,从而发现三七中含有皂苷、黄酮类、多糖类、氨基酸以及挥发油等多种活性有效成分,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历史上第一位记载三七的人是谁?

  关于三七的记载,最早的是明代《跌损妙方》,作者是明代僧人异远真人,其后《金瓶梅》及《本草纲目》的记载影响更广。

  居住在山头的苗族祖先擅长狩猎,在狩猎过程中若遇到外伤出血,他们便会用一种野生植物嚼烂敷于外伤出血处,伤口就如漆粘物一样被封住,出血很快止住。

  苗族的祖先把这种植物叫做“chei”,与山上一种叫“山漆”的树发音相同,因“山漆”与“三七”谐音,在流传中便被记作“三七”。

  李时珍也认为:“或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

  现代医学的发展,使人类对三七的药理作用及其价值有了更科学更深入的探究,并将它运用到了前所未有的领域,如心脑血管疾病、三高、护肝保肝、美颜抗衰、活血化瘀等领域,随着三七的适用范围扩大,其受惠者也越来越多。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304570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