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是,1949年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是《桥》的。
关于1949年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是什么,1949年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是什么名字,1949年中国的第一部电影,1949年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新中国第一部电影片等问题,今天小编将带您来分享一下。
1949年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是
1949年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是《桥》。
1949年在迎接胜利的隆隆炮声中,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了故事片《桥》,从此中国的电影事业掀开了新的一页。
,这部电影由王滨导演,编剧于敏,于洋、吕班、江浩等主演,后来演反派成就颇高的老演员陈强少见地塑造了相当正面的工人形象。
故事发生在1947年东北解放战争时期。
为了配合人民解放军全面进攻,某铁路工厂接受了修复松花江铁桥的任务。
在缺乏钢铁、炼钢炉损坏等严重困难下,厂长发动共产党员、积极分子,组织广大工人日以继夜地修复了炼钢炉,制出桥座和铆钉,在松花江解冻前修复了大桥,支援了解放战争。
影片通过老梁和老侯头两个工人形像的塑造,表现了工人阶级拥护党、战胜困难支援解放战争的热忱,歌颂了他们崭新的劳动态度和巨大的创造力。
这部影片在画面的构图,故事的发展,人物的表现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一种健康有力、朴素、明朗的风格,成为中国电影事业上的一座新桥梁。
《桥》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占了5个第一:第一部故事片;
第一部写工农兵,给工农兵看的人民电影;
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为主人公的电影;
第一部体现党知识分子政策的电影;
第一部反现代的现代性电影。
虽然《桥》首映时间在1949年5月初,新中国还未成立,但这部电影依旧稳坐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把交椅,在当时,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为主人公的电影,意义重大。
70年前,拍摄条件艰苦得难以想象,而电影人们不畏艰辛的精神也和影片中所表现的主题高度契合。
当时剧组里的摄影、美工都是新手,设备也十分落后,甚至灯光照明采用的还是大号的钨丝灯。
为了表现钢水四溅的热火朝天场面,摄影师和好几个工作人员身上沾了火星而真的烧起来,只能拿湿棉衣捂着拍完了整场戏都没有停机。
当这一部电影完成时,导演王滨激动得泪流满面。
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49年的什么电影?
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49年的《桥》。
该片讲述了东北某铁路工厂的工人们克服一系列困难完成抢修松花江铁桥任务的故事。
《桥》是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第一部长故事片。
也是新中国电影的奠基之作。
它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不寻常的位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桥》由王滨执导,王家乙、吕班、江浩、陈强等出演,于1949年上映。
剧中人物梁日升和老侯头大公无私、勇于创造,具有新时代工人阶级的特点。
该片艺术上追求在平易中见真实、于朴素中显亲切的创作风格。
刻画人物、表现生活多用白描式的手法。
在于敏访谈录中,讲述了《桥》的写作经历。
为创作该剧,于敏于1947年冬到哈尔滨机车车辆厂体验生活,下厂呆了两个月,写一个月,共三个月就交上了剧本。
剧本很快通过了。
《桥》拍出以后,反映很强烈,第一部影片,又是写工人的,不管写得怎样,它是个新的东西,所以当时起的作用不小,到处是掌声,上海工人看了电影之后还游行庆祝。
这部影片在画面的构图,故事的发展,人物的表现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一种健康有力、朴素、明朗的风格,成为中国电影事业上的一座新桥梁。
当时影片创作的灵感来自于哈尔滨机车车辆厂,而演员们在开拍前去哈尔滨三十六棚铁路工厂体验生活,导演要求演员们必须和工人“打成一片”。
如此体验生活继而创作的传统在整个国营制片厂时代几乎是铁打不动的定律。
当时,拍摄条件艰苦得难以想象,而电影人们不畏艰辛的精神也和影片中所表现的主题高度契合。
当时剧组里的摄影、美工都是新手,设备也十分落后,甚至灯光照明采用的还是大号的钨丝灯。
为了表现“钢水四溅”的热火朝天场面,摄影师和好几个工作人员身上沾了火星而真的烧起来,只能拿湿棉衣捂着拍完了整场戏都没有停机。
当这一部电影完成时,导演王滨激动得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