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las综合征 致命吗??melas综合征不致命的。关于melas综合征 致命吗?以及melas综合征 致命吗?,medleson综合征,melas综合征,melas综合征是什么病,melas综合征预后等问题,农商网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生活知识:
melas综合征是基因突变引起的吗
是的,melas综合征是基因突变引起的。
线粒体脑肌病属于罕见病,是基因突变造成的,属于多系统功能障碍疾病,常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以及肌肉组织。
这种病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MELAS综合征、MERRF综合征、KSS综合征等。
melas综合征 致命吗?
melas综合征不致命。
MELAS综合征又称线粒体肌病脑病,是一种以乳酸中毒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在母系遗传中最常见的一种线粒体肌病,其临床特征为反复性休克、肌病、共济失调、肌痉挛、智力低下、耳聋等。
个别病人会有反复呕吐、周期性的偏头痛、糖尿病、眼外肌无力或麻痹,因而使眼的水平运动受限,病态表现为睑下垂、无力、身材矮小等。
MELAS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原因在于mtDNA发生突变,包括基因点位突变、缺失、重复等,其发病率约为1/6000。
在线粒体基因点突变位点中,80%的MELAS患者是mtDNA tRNA(UUR)A3243G位点基因突变,15%由T3271C、A3252G突变。
其他MELAS的点突变还包括tRNAVal、tRNAPhe、tRNALy、tRNAHis等基因上的10余个位点。
母系遗传是指母亲患有疾病,遗传给下一代。
在临床上遗传疾病,在怀孕期间可通过做无创DNA检测或者羊膜腔穿刺进行确诊。
染色体疾病是导致新生儿出生缺陷最多的一类遗传学疾病,染色体异常包括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两大类。
所以应该早期的做出诊断,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
当母亲已经确诊患有严重的遗传性疾病,应该禁止怀孕。
得了线立体脑肌病有哪些症状
对于这种病,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等,都没有根治的办法。
只是用药物后,病人的痛苦得到短暂的缓解。
对于线粒体脑肌病目前的治疗主要是营养支持治疗、对症治疗、大量维生素、辅酶Q治疗等。
1.概述
线粒体是人体重要的生产能量的细胞器,是人体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
线粒体的基本功能是氧化可利用的底物,通过呼吸链电子传递合成ATP。
因此,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往往导致整个能量代谢过程紊乱,从而产生一系列疾病,其中最常见累及神经系统的是线粒体脑病和线粒体肌病,这是一组与遗传、代谢有关的疾病。
若不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而仅累及肌肉称为线粒体肌病;若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及症候的称为线粒体脑肌病。
线粒体脑肌病根据临床不同症候群又可分为10型。
(1)MELAS综合征(为线粒体脑肌病、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临床特点为母系遗传,也可散发;(2)MERRF综合征(肌阵挛性癫痫发作、小脑共济失调、乳酸血症和RRF);(3)KSS综合征(视网膜色素变性、心脏传导阻滞和眼外肌麻痹);(4)CPEO综合征,各年龄均可发病,以儿童或成年早期发病为多;(5)Leigh病(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6)Alpers病(家族性原发性进行性灰质萎缩症);(7)Menke病(卷毛型灰质营养不良);(8)LHON综合征(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9)NARP综合征(视网膜色素变性共济失调性周围神经病);(10)Wolfram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隐性遗传10岁起病,视神经萎缩,耳聋和早期发病的糖尿病,成年失明;(11)MNGIE综合征(线粒体周围神经病并胃肠型脑病)
2.病例介绍
患者,女,33岁,因全身乏力、活动后易疲劳20年,双耳听力减退7年,反应迟钝4年而入我院。
患者儿时即不喜欢体育活动,活动后容易疲劳,身材瘦小,学习成绩一般。
1995年患者逐渐出现双耳听力下降,当时诊断为神经性耳聋;1998年2月患者摔伤后10天出现反应迟钝、语无伦次、不识家人,就诊我院查头颅CT显示左颞叶低密度影,结合其外伤史,当时诊断为“脑挫裂伤”,给予营养神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遗留反应迟钝、智能减退,生活尚能自理。
1998年5月复查头颅CT颞叶病灶消失。
2000年7月患者出现发作性的右侧肢体抽搐伴意识不清,且反应迟钝进行性加重,再次就诊我院,行肌肉活检发现破碎红纤维,乳酸运动试验异常,结合临床确诊为“线粒体脑肌病(MELAS型)”。
而后患者长期口服ATP、CoA等药物。
后又出现肢体无力,运动不耐受的症状,伴有甲状腺功能低下、垂体功能低下、肥厚型心肌病、慢性肾小球肾炎,2002年4月患者出现双下肢水肿、呼吸困难、胸闷、不能平卧,于2002年4月4日再次收入我院治疗。
主要体征:叩诊心界向左扩大,双下肢水肿,意识清楚,言语含糊,反应迟钝,双眼向各方向活动差,四肢肌容积均匀减少,四肢肌力Ⅳ级,四肢腱反射偏低,双侧病理反射阴性。
入院时的主要临床表现:全身无力,不耐受疲劳,并呈进行性加重,伴听力减退、智力低下、癫痫发作、全身肌肉萎缩。
由于患者在住院期间呼吸困难、胸闷等心力衰竭的症状进行性加重,于2002年4月13日抢救无效而死亡。
(家族史:有两个姐姐已死亡,生前均消瘦,一姐姐因突发性意识不清、精神异常突然死亡,另一姐姐因“肺心病”死亡。
)
3.主要护理问题及措施
3.1社交障碍
因线粒体脑肌病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使病人反应迟钝、淡漠、智力下降。
此病人幼年起就有学习成绩差,运动不耐受等情况,导致患者性格孤僻,社交障碍。
所以首先需评估病人的人格特点;向患者解释甲状腺激素缺乏可能出现的表现,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鼓励病人参加集体娱乐活动;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耐心倾听病人的叙述;并向家属解释病人的性格特点,以取得理解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3.2疲乏
因线粒体脑肌病导致甲状腺激素缺乏,机体代谢率下降,病人活动后易疲劳,因此应评估患者活动能力,观察病人的表现。
解释疲劳的原因并指导患者改善的方法:(1)增加营养摄入,给予高蛋白、高糖、高维生素、低脂饮食;(2)保证充足的睡眠;(3)保持精神放松;(4)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5)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还应观察病人疲劳程度有无缓解并及时给予指导。
3.3活动无耐力
线粒体脑肌病一方面可引起肥厚型心肌病、充血型心力衰竭而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另一方面可引起全身肌肉萎缩、无力,不耐受疲劳。
首先评估和记录病人对活动量的耐受水平;检测生命体征的变化,把病人出现呼吸、脉搏加快和出汗作为限制活动量的指征:向病人介绍活动时出现心慌、气短、头晕、恶心、出汗、上下肢颤抖等征兆,是运动量超负荷所致,应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根据病情,逐渐增加活动量,以病人能够耐受为度,病人活动时给予必要的帮助。
3.4疼痛
线粒体脑肌病导致心肌肥厚,左心室流出道狭窄,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因此患者有阵发性胸闷、胸痛症状。
须评估胸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和持续时间,心绞痛发作时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
安慰病人解除紧张情绪,给予吸氧2~4L/min、严密观察血压、心律、心率的变化,观察用药后的止痛效果,并指导病人避免诱发心绞痛的因素。
3.5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线粒体脑肌病晚期因心功能不全,全身肌肉萎缩,往往长期卧床。
同时因心肾功能不全导致双下肢及腰骶部水肿,易发生皮肤压伤。
因此应评估皮肤情况;向家属解释引起褥疮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并向家属解释发生褥疮的早期表现(局部发红、发硬、肿胀、疼痛),同时指导家属预防褥疮发生的措施:(1)避免身体某一部位长期受压,翻身1次/2h;(2)协助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等动作;(3)采取保护性措施;(4)保持皮肤清洁,每晚用温水擦浴,内衣柔软勤更换;加强病人营养,提高肌体抵抗力。
此病人在住院期间没有褥疮发生。
3.6有受伤的危险
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线粒体脑肌病可诱发患者癫痫发作,有受伤的危险。
应正确评估患者受伤的危险因素,与家属共同制定防护措施;给予加床档,防坠床的发生;入厕或外出活动时有人陪护,防摔倒或其他意外受伤;指导病人进行循序渐进的肢体功能锻炼,运动时机、运动量、运动方法得当,防虚脱、摔伤等意外发生;并且经常巡视病人,提供必要的帮助,避免受伤的可能。
此病人在住院期间未受伤。
4.讨论
线粒体脑肌病是一种累及多器官的疾病,病程进展较慢,但进行性加重,患者可有多脏器功能受损的表现,例如此病人同时存在心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并有神经肌肉症状,因此在护理中要作整体考虑,避免顾此失彼,病人入院后应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制定一个完整的护理计划,特别注意对致死性的功能衰竭的护理,避免因不适当的护理或不适当的生活方式导致病情加重。
患者在疾病早期主要有听力、智力的减退,全身无力,运动不耐受,对其应该给予心理护理,树立信心,多与患者沟通,必要时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到了中晚期,可能出现全身肌肉萎缩,偶发癫痫,继尔可有多脏器功能的衰竭,出现呼吸困难、胸闷、不能平卧、双下肢水肿,这时应防止患者受伤、保证呼吸道的通畅、防止褥疮的发生。
一般来说线粒体脑肌病的病人最后的死亡多由于心脏的原因,该患者病史中也有明确的肥厚型心肌病病史,最后死亡原因考虑为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大,因此如条件许可,病房应备除颤仪。
对于这种病,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等,都没有根治的办法。
只是用药物后,病人的痛苦得到短暂的缓解。
对于线粒体脑肌病目前的治疗主要是营养支持治疗、对症治疗、大量维生素、辅酶Q治疗等。
参考资料:侯熙德.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9(3):212. http://www.china-nurse.com/2005/9-23/214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