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采冰赋》首次亮相哈尔滨采冰节》解读,网友有何看法?

在12月7日第五届哈尔滨采冰节现场,一首《采冰赋》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为奥运冠军之城、双亚冬之城注入文学活力。…

关于《采冰赋》首次亮相哈尔滨采冰节的热点新闻,VIP农商网小编为您精心整理了如下解读与看法。

《采冰赋》首次亮相哈尔滨采冰节

《采冰赋》首次亮相哈尔滨采冰节热点解读

据农商网于2024年12月07日 20时35分59秒发现,《采冰赋》首次亮相哈尔滨采冰节热点,在12月7日第五届哈尔滨采冰节现场,一首《采冰赋》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为奥运冠军之城、双亚冬之城注入文学活力。据了解,《采冰赋》由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主席唐飙创作,他用文字描绘出一幅幅生动地画面,让人仿佛声临其境,感受冰雪的壮美与和谐,细腻的笔触与真挚的情感更传递出哈尔滨这座城市的文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采冰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

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善于采冰和用冰了。《诗经》中“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入凌阴。”诗句说的是人们在冬天凿冰存进冰窖,以供夏天取用,就是对当时采冰和用冰的描写。到了周朝开始设立采冰的规章和制度,周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姬封成为凌人的掌门人,也是中国古代一个冰官。到了唐朝,冰就成为了王公贵族用来赏赐文武百官、重臣、外交使节的消暑利器,后唐古书《云仙杂记》记载:“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当时一块冰相当于一块金子。杜甫曾写过“敢望宫恩玉井冰”的名句,正是表达了对“赐冰”的渴望。到了宋朝,欧阳修曾将皇帝赐予的冰块赠送给中暑的梅尧臣,梅尧臣更写诗以示感谢。

“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诗人杨万里更是用这句诗词描写了北方人依赖冰雪为生,通过储存冰雪来应对炎热的夏天,以此维持生计。而“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则描绘了在炎热的夏天,行人听到卖冰声时的喜悦心情。藏冰、卖冰、用冰,唐朝末期,冰已经从王公贵族“专属”逐渐走向平民百姓,用冰制作的冷盘也被普及。

“采冰、储冰、开冰、搬冰,在冰天雪地自然环境中生存的人们,以冰雪为介质、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创造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精神追求,产生了冰雪文化。”唐飙表示,北方人遵循了冰雪民俗,后又开始追求冰雪艺术。900年前,完颜亮在金上京就曾制作过冰山、冰景。200年前,黑龙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的马车夫因喂马夜草,将水桶里的冰坨倒出来,并将中间未冻实的地方凿出小洞做成“冰罩”,把油灯或蜡烛放在透明的冰罩里,就制成了防风又美观的冰灯。而哈尔滨现代的采冰活动,则从兆麟公园第一届冰灯游园会开始变得更具有规模性。

结合新时代采冰文化 践行金山银山理念

“天分南北,地论西东。山川万里,风物异同。寒凝北国,雪韵冰情。鳌头独占,唯吾冰城。”唐飙在《采冰赋》中用短短几句话,就展现了哈尔滨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在接受哈尔滨日报记者独家采访时,唐飙透露,他是在今年冬天着手开始创作《采冰赋》的。在第五届哈尔滨采冰节上,也是《采冰赋》首次亮相。

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据唐飙透露,赋,兴起于汉,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而唐飙所写的《采冰赋》则是骈赋,更能够体现传统文化采冰节的文化底蕴和气势。

从“采冰成俗,品物流形。溯本求源,载自《诗经》。”到“汉设凌阴以窖藏,唐朝祛暑于宫廷。拓延于民间,鼎盛于明清。”再到“迎风旗乾坤漫卷,震天鼓寰宇声喧。祈福词九鼎大吕,出征酒壮怀江天。”《采冰赋》中既有对古代采冰历史的追溯,又有今日采冰的壮观场面的描写,更通过结合新时代采冰文化的意义,践行和巩固“镌琢精彩世界,构筑金山银山”的理念。而在《采冰赋》的最后,唐飙也用“奋扬百尺之长帆,启哈尔滨之新航。聚洪荒之伟力,圆满亚冬盛会;倾满腔之热血,谱写盛世华章。”来表达哈尔滨人对即将来到的2025年亚冬会的期盼。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实习生 王乙涵 记者:于秋莹 文/摄/视频

编辑:王悦

网友看法

1、网友赞颂传扬正能量:最美中华,大美龙江。冰雪哈市,金尔银滨。采冰赋显,出神入化。龙江作家,巧夺天工。鬼斧神功,冰雪机缘。赞颂冰雪,传颂家乡。家国情怀,与生俱来。诗情画意,赏心悦目。情景交融,感天动地。亚冬会风,深入人心。诗词歌赋,尽显衷情。全员参与,齐心合力。最好美文,传递爆燃。火爆长红,非哈莫属。赞颂传扬,点赞真棒。向所有为冰天雪地金山银山拼持奉献的人们:致以最崇高敬意!!!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304570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