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俞孔坚的学术理念早已融入城市肌理的热点新闻,VIP农商网小编为您精心整理了如下解读与看法。
俞孔坚的学术理念早已融入城市肌理热点解读
据农商网于2025年09月25日 22时37分48秒发现,俞孔坚的学术理念早已融入城市肌理热点,人们纪念他,是哀悼一位学者的陨落,更是在表达对人与自然愿景的珍视。
俞孔坚教授。图/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官网
文 | 柳早
据新京报报道,巴西当地时间9月23日,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俞孔坚教授不幸遭遇坠机身亡,终年62岁。据悉,此次失事的是一架1958年制造的超龄服役的小型飞机。
这是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一经发布,即在互联网引发了一片惋惜、悲痛的声音。客观来说,俞孔坚蜚声业界,但在行业以外的普通人认知中,此前或许并不算知名度出圈的大众人物。但这一次,全网都将哀悼的目光聚焦在这位学者身上。
从俞孔坚的履历看,他无疑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学者。1963年出生的俞孔坚曾创办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创办国际获奖期刊《景观设计学》并任主编。2020年,俞孔坚斩获世界景观学和风景园林学术界终身成就奖——杰弗里・杰里科爵士奖,2021年获世界生态哲学领域和生态文明领域的最高奖“柯布共同福祉奖”,可谓是荣誉等身。
然而,公众所表达出来的悲痛,并不只是对荣誉的褒奖,更多的是对其所做研究社会意义与自身相关性的体认。比如,他倡导的“海绵城市”理念,就备受关注。在城市内涝多发的当下,人们对“海绵城市”早已不陌生,城市的内涝、生活的保障、极端气候下的公共安全,都和这一理念息息相关。
换句话说,城市在遭遇暴雨时能否不再“看海”,社区排水是否更为顺畅,绿地与湿地能否真正成为城市的“海绵”,都和俞孔坚多年来的研究有着深度关联性。正因如此,他的离世触动了很多普通人的心弦——人们意识到,这位看似“离自己很远”的学者,其实一直在关照当下,也已经深深影响了城市运转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
此外,俞孔坚的每一次学术探索拎出来,在今天看来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他提出城乡建设需要一场“大脚革命”,通过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综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他从中国传统农耕智慧中获得灵感,科学设计并检验了一系列基于自然的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模式,并应用于国内外1000多个生态修复工程之中。
这一切,都让人心下恻然:人们希望在现代化的高速进程中,依然能留住绿水青山,依然能在钢筋水泥之间找到平静与安稳,而这种诗意栖居的设想,从来不是自然而然出现。其中仰赖的,正是无数人的研究与实践,而俞孔坚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开拓者之一。也因此,人们纪念他,是哀悼一位学者的陨落,更是在表达对人与自然愿景的珍视。
俞孔坚虽然离开了,但他的遗志并不会就此磨灭。如今,生态文明早已成为人们日常语汇的一部分,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也逐渐成为全球共识。在未来的城市规划、生态修复和公共空间建设中,他留下的成果依然会启发后人。而他未竟的事业,也会在更多后来者手中得到延续。
9月25日,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官网也发布悼文。悼文回顾了俞孔坚生平和成就,也向同行的巴西电影导演路易斯·费尔南多·费雷斯·达库尼亚·费拉兹,纪录片导演鲁本斯·克里斯皮姆·Jr,以及飞行员马塞洛·佩雷拉·德巴罗斯一并致敬,“愿这些为壮丽自然探索到最后一刻的生命,在为之热爱的地球上安息!”
这是对所有同行者共同的精神礼赞,也是我们所有人的致意:铭记他们为热爱而坚持的勇气,铭记他们以生命践行的探索。而后来者也一定不会缺席,相信会有更多新的步履,在这条道路上继续探索。
撰稿 / 柳早(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杨利
欢迎投稿: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网友看法
1、网友赞颂传扬正能量:俞孔坚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论创新: ○ 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强调利用生态系统来综合解决城市水问题,包括洪涝和干旱。 ○ 这一理念源于对西方工业化城市建设方法的反思和对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复兴。 2. 实践应用: ○ 在全国多个城市(如北京、台州、威海等)开展了“海绵城市”项目。 ○ 设计了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和天津桥园湿地系统等示范工程,有效解决了城市内涝问题,并促进了生态修复。 3. 国际影响: ○ 海绵城市理念不仅在中国得到推广,也在国际上获得认可,特别是在季风性气候国家。 4. 跨学科研究: ○ 结合生态学、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 5. 政策倡导: ○ 通过参与制定《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推动政策实施,督促各地提高排水防涝水平。 俞孔坚的研究和实践对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原因在于: ● 生态优先:强调自然生态系统的作用,提高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弹性和韧性。 ● 综合解决:通过跨尺度的生态基础设施,系统地解决水问题及相关生态和环境问题。 ● 可持续性:有助于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城市生态的再造和修复。 这些贡献不仅提升了城市的防洪能力,也为全球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