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8个不知不觉患上糖尿病的习惯的热点新闻,VIP农商网小编为您精心整理了如下解读与看法。
8个不知不觉患上糖尿病的习惯热点解读
据农商网于2025年10月13日 22时33分29秒发现,8个不知不觉患上糖尿病的习惯热点,当前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总体呈升高趋势。缺乏运动、常喝甜饮料、吃晚饭时间太晚……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跟糖尿病有着极大的关联。这8个习惯,让人不知不觉患上糖尿病↓
❌ 习惯一:吃晚饭时间太晚
你几点吃晚饭?
一项研究发现,早上8点之前吃第一顿饭、晚上7点之前吃最后一餐,更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而如果晚餐较晚才吃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2022年《糖尿病护理》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晚餐吃得晚,对血糖不友好。实验发现:晚餐吃得太晚会导致胰岛素降低6.7%,葡萄糖升高8.3%。简单来说,晚餐时间越晚,血糖水平越高。
对大多数人来说,早点吃晚饭,让自己在睡前4小时内不吃东西,是避免糖尿病的明智选择。
❌习惯二:日常吃红肉太多
猪肉、羊肉、牛肉,你更喜欢吃哪个?
如今,越来越多研究发现,日常红肉(猪肉、羊肉、牛肉)吃得太多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一项研究发现:每周只摄入2份红肉的人群或许相比少吃红肉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而且这一风险会随着红肉摄入量的增加而增加。
❌习惯三:经常爱喝甜饮料
你爱喝甜饮料吗?你身边有把甜饮料当水喝的人吗?
一项研究发现:喝含糖饮料、人工甜味剂(代糖)饮料或增加糖尿病风险。与很少喝甜饮料的人相比,每天喝≥2杯含糖饮料与糖尿病风险增加41%;每天喝≥2杯含人工甜味剂饮料,糖尿病风险增加11%(1杯饮料为240毫升)。
更重要的是,运动也无法完全抵消甜饮料造成的伤害。
❌习惯四:日常有饮酒习惯
你身边那些爱喝酒的人,是不是很多最后都有高血糖、糖尿病的问题,尤其是那些爱喝啤酒的人?
一项研究发现,有些啤酒的血糖指数非常高,比白米饭、白馒头、白面包、白糖还高。这是因为啤酒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由麦芽糖构成,其血糖生成指数与葡萄糖相当。啤酒作为一种无需咀嚼的液体食物,其消化吸收率极高,导致血糖迅速上升。
那么,白酒、红酒会不会好一些?
其实不然,酒精到我们体内后最终转化为能量,直接导致过多能量摄入体内。有专家介绍,每克白酒能产生能量7.1千卡,相当于蛋糕的能量。《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明确,不推荐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饮酒。
❌习惯五:经常开夜灯睡觉
生活中,有些人习惯睡觉时留盏小夜灯,不然总感觉缺少一点安全感。
一项研究发现,开着灯睡觉的人,第二天早晨胰岛素抵抗也会加剧,导致血糖失控,长期如此可能就会发展成糖尿病。
❌习惯六:经常性睡眠不足
一项研究显示,糖尿病的发生不仅和不健康的饮食有关,还与睡眠直接相关。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更容易患上2型糖尿病,睡眠时间短可能会通过多种机制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例如导致细胞胰岛素敏感性受损等。
而且,健康的饮食不能抵消因睡眠增加的糖尿病风险。换句话说:有些人吃得再健康,睡眠不好也容易导致糖尿病,建议每天睡眠时间至少保证7小时。
❌习惯七:长时间久坐不动
如今,很多人一坐就是一天,这是不少上班族的真实写照。
一项研究指出,与每天久坐不动时间不超2小时的人相比,每天久坐不动时间超过6小时的人患糖尿病等12种慢性病的风险增加26.7%。
研究还发现,在久坐超过6小时的人,每天用剧烈活动代替久坐1小时,可更显著地降低糖尿病、抑郁、慢性肝病、睡眠障碍等慢性病的发生风险,降幅达11%~13%。
❌习惯八:长期缺乏运动
其实很多疾病都和“懒”有关,懒得运动也是导致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肥胖的发生,进而引发糖尿病。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指出,规律运动不仅可以帮助降低血糖,还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体质、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预防多种并发症。
建议每周有氧运动、抗阻训练、柔韧性训练搭配进行。
△《高血糖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2024年版)》
来源:央视新闻综合健康时报
网友看法
1、网友名字很规范:我18岁开始每天一包巧克力,一瓶可乐,今年35,早上7点开始坐办公室到晚上7点,体重135,所有指标正常,专家来解释一下。
2、网友率真书签HJ:我今年68岁,从小没早餐吃。不分冬夏,晚上10点左右,还吃一顿饭。如今啥病没有,头发还是黑的。好多人,认为我五十多岁。怎么解释呢。
3、网友无欲则罡:牵强附会,表面文章。 糖尿病属内分泌失调类疾病,得病之前与糖无关,而与另外一种调味料有关:盐! 盐是非常破坏人体内分泌平衡的杀手!北方人需要大幅减少盐,酱油,蚝油,鸡精的摄入量!
4、网友爱德先生:我是专家,我来补充。习惯九:长期缺钱。习惯十:长期吃饭。习惯十一:长期开车。习惯十二:长期打喷嚏流鼻涕。习惯十三:长期与异性暧昧。习惯十四:长期养宠物……。最终结论:基因决定了一切。
5、网友王恩波:有科学依据吗?本人65岁,从小就喜欢吃糖,没糖不睡觉,造成虫牙,喜欢吃红烧肉,甜食,红肉至今都常食,还有就是霄夜,经常吃,要么小笼包,要么肠旺面,湖南面等,可至今血糖正常,无三高,怎么解释呢。
6、网友自给:糖尿病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平时摄入的糖份不够多,以至于体内分解糖分功能的器官长期处于静默状态,当身体摄入高糖的时候不工作才导致了糖尿病的发生,经常吃甜食的人不会轻易得糖尿病!所以平时多吃糖才是预防糖尿病的最有效方式。[呲牙][呲牙]
7、网友耕夫见闻录:其实,满足四条就容易患糖尿病。 一是长期大吃大喝,尤其是在晚上大吃大喝。 二是长期大鱼大肉,肥甘厚味。 三是长期久坐,缺乏运动。 四是长期熬夜,生物钟被打乱,引起内分泌紊乱。
8、网友快乐饭团wF:我特别喜欢吃肉,年轻时半斤猪头肉一顿吃完,现在70多岁了,从不忌口,东坡肉仍可吃几大块,可以说是想吃啥就吃,没考虑过是否对身体好不好。体检血糖,血压,血脂都正常。
9、网友善待自己204930212:每周只摄入2份红肉的人群或许相比少吃红肉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每周只摄入2份红肉,算多吗?
10、网友丶o:我爱吃甜食,爱小酌,偶尔大酌,,各项指标正常,求解释。
11、网友景艺涵:我把经常喝酒,没次不喝的大舌头了都算完,也没见他的糖尿病啊?
12、网友SugarShen:倪师说过,习惯吃夜宵的糖尿病就等着了
13、网友詹伲:我家三个老人,二个长期喝酒当然喝得不多没得糖尿病,那个不喝酒的有糖尿病
14、网友爱思考的月华如水:糖尿病,吃岀来的病。许多流动性打工的年轻人,小摊小贩小店里的人,几乎都在外面吃,或者打外卖过来吃。即使那些有员工食堂的单位里的员工也是如此,食堂吃吃,外卖吃吃。他们知道外面的东西有风险,但又没有更好的替换方案,只好硬着头皮吃。吃了,有病没病以后再说。这个不敢吃,那个不能吃,饿死了。现代人,现代病,没办法。我们小时候,吃得差,富贵病很少,穷病却很多,比如痨病(肺结节)、黄脸病(贫血)、大肚子病(吸血虫),等等。事物总有正反两方面。退休前,肉联厂,罐头厂,速冻食品厂,毕华丽庄园,我一定和吃打交道,但从来不瞎吃大鱼大肉。退休后更加重视自己的身体。自己有个好身体,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大的帮助和安慰。但是你现在要求年龄人怎么怎么养生,恐怕很难做到。因为客观条件不允许。
15、网友智勇双全的老鼠:中了学到了了,不过我就中了两三条[呲牙]
16、网友顺来8: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吃得好,运动少,情绪低落这三大因素都容易患病。
17、网友才思敏捷画板I0:生命在于运动、结合自身健康状况进行适度运动可预防血脂血糖升高。有规律作息习惯,合理饮食营养搭配均衡,有利于健康长寿
18、网友曙光在前头:南方人每天吃夜宵。10点以后才吃。没听说有多少。糖尿病的,糖尿病患者主要在北方。都是不吃夜宵的。
19、网友葡萄:今年38,长这大基本没吃过早餐,这10来年中午饭一个星期也吃不了三顿,都是晚上下了班有空了正儿八经的吃,连吃带喝酒足饭饱感觉特别舒服。
20、网友不上班俱乐部主席:看到这篇关于糖尿病习惯的科普,确实让人警醒。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习惯,原来都在悄悄增加患病风险。我来分享一下读完后的感受: 这8个习惯的梳理非常贴近现代人的生活现状,特别是对于上班族来说,晚晚餐、久坐、睡眠不足几乎成了标配。让我印象深刻的是: 晚晚餐的危害被严重低估了。晚上7点前吃完晚餐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奢望,但研究显示这直接影响到血糖水平,确实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晚餐时间。 甜饮料和酒精的“隐形伤害” 值得特别注意。很多人知道甜饮料不健康,但认为运动可以抵消,或者觉得代糖更安全,这篇文章提供了很明确的研究数据。 睡眠问题与糖尿病的关联可能最容易被忽视。开灯睡觉、睡眠不足,这些细节平时很少人会联想到糖尿病,但现在看来都需要认真对待。 值得思考的是,这些习惯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已经形成了“组合拳”——久坐办公导致运动缺乏,加班造成晚晚餐和睡眠不足,压力大时又想喝甜饮料或酒精来缓解。这种生活方式的长年累积,确实为糖尿病埋下了隐患。 积极的方面是,所有这些风险因素都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比起不可控的遗传因素,调整晚餐时间、减少久坐、改善睡眠等都是切实可行的行动。 希望这篇文章能提醒更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也不要忽视这些健康细节。毕竟预防永远胜于治疗,从小习惯开始改变,就是对健康最好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