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一个卓越人物的远行,往往会让不少人发出一个时代结束了的感慨。某个球星、运动员的退役,也会让一些人顿觉自己的青春结束了。这并不全是夸张。人是时间性的存在,在一些人身上的确是格外能看到时代的浓重痕迹,看到自己与之相关的某段生命记忆。著名声乐教育家,原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物。11月15日上午,金铁霖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11时2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消息传来,引发不少人缅怀。
可能现在的00后年轻人不太看到金铁霖这三个字了。但对于70、80、90后,金铁霖这个名字是大名鼎鼎的存在,不管是翻看音乐杂志、还是电视晚会上,都会看到金铁霖这三个字的身影。
或许人们不会直接听到金铁霖的歌声,但是他教出的弟子们所演唱的很多经典歌曲,真的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比如《在希望的田野上》《父老乡亲》《我们是黄河泰山》《江山》 《好日子》《爱我中华》《大地飞歌》《小白杨》《一二三四歌》《春天的故事》 《十五的月亮》 《望星空》《当兵的人》《走进新时代》《高天上流云》等等。
仅仅是看歌名就感觉到美妙的音符已经在脑海里自动播放了。笔者作为在中原农村长大的80后,在少年时代,有一阵子,每天都能在小喇叭广播中听到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优美的歌声配合着灿烂的阳光,我走在放学回家的乡间小路上,已成为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
金铁霖为中国音乐界培养出众多在中国声乐领域极具代表性的歌唱家,成为是声乐教育界的典范,被世人广为称赞。我们在缅怀他去世的同时,也不妨多思考一下,像金铁霖这样的音乐专家,音乐教授,教学成果如此丰硕,他到底有着怎样独特的教学方法,以至于帮助到如此多的歌手,飞跃到歌唱家的艺术水平,真正做到了桃李如此满天下?
11月15日,人民音乐出版社微信公众号推出了一篇文章《金铁霖:只要还能教,我的探索就不会停止》。作者邹爱舒根据自己十多年来对金铁霖教授声乐教学的研究,将其主要声乐教学法和特点梳理、综合分析。读来让人能一窥金式教学法的奥秘所在。邹爱舒特别提到,启发式感觉教学法是金铁霖教授在声乐教学中运用的主要方法。所谓感觉教学法,就是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作和感觉应用于歌唱训练之中,这种方式操作简单,方便有效。
《论语·学记》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的意思是让学生先自行思考,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加以引导、启发。金教授在教学过程中,会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讲课方法深入浅出。他主张学生平时学习要涉猎广泛,但在参加比赛或音乐会时要展现自己的优点和特色,要注意藏拙,扬长避短,此外还提到,在技艺上要杜绝平庸,在精神上要对学生鼓励为主。
文中还举例说明金教授上课简洁准确,抓主要矛盾。曾经有一个新生,演唱的时候声音掐、挤明显、喉器位置高,高音时气息脱节,演唱起来很吃力。金铁霖并没有给他讲太多的理论,只提了两点要求:放松和叹着唱。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该生提喉、掐着唱的问题就解决了。气息高、放不下来,其根本原因往往是身体过于紧张、发僵导致的。身体一放松,支点放下来,歌唱时就不会向上找,气息自然而然就下来了。文中还提到,有一次,陈笠笠演唱歌曲《红旗颂》的结束句在我的心里上升时音色偏暗,金教授让她微笑着唱,这样一个简单的提示迅速引导学生把通道调整成短前通道,唱出了想要的效果。
金铁霖先生已经远行,金声难再闻,但他的教学之道,他指导的学生所演唱的经典音乐,却永久流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网友看法
1、网友英明果断梦想nq:金铁霖一名声乐教育家,培养了很多的著名的音乐大师。金老师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