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是哪个朝代?国子监是在我国隋朝出现的,晋武帝司马炎设置国子学,到隋炀帝时,将国子学改为国子监。关于国子监是哪个朝代的最高学府以及国子监是哪个朝代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是哪个朝代的,国子监是哪个朝代设立的,国子监是哪个朝代的学校,国子监是哪个朝代的最高教育管理机构等问题,农商网将为你整理以下的日常知识:
宋朝时期的国子监是什么机构
国子监(guó zǐ jiàn),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
元代初设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置祭酒、司业,掌管教令;监丞,专领监务。
此外,另设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称国子监,以示与汉人、南人之区别。明清两代,国子监兼有国家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的双重性质。明代国子监规模宏大,分南、北两监,各设在南京与北京。
南监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规模尤盛。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在北京设国子监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
清沿袭明制,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等除外),设置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各一员。另外还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
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国子监是哪个朝代
国子监是在我国隋朝出现的,晋武帝司马炎设置国子学,到隋炀帝时,将国子学改为国子监。
国子监是我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明朝时期国子监规模宏大,分为南北两监,分别设置在南京和北京,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被称为“监生”。
国子监是哪个朝代
国子监最早时期的原型是两汉时期的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后来晋武帝司马炎设立国子学,但西晋时并不景气,直至北齐时期国子学改称“国子寺”,隋炀帝将国子学改为国子监,并且成立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
所以,国子监是在隋朝时期出现的,在唐朝时期也曾几次改过名字,但最终又恢复了国子监的名字。
宋朝时期国子监分设西京国子监和东京国子监,并增辖武学,明代时国子监规模宏大,分设南、北两监。
国子监的主要功能
国子监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管理教育机关和最高学府,同时具备了两种功能,分别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和最高学府的功能。
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被称为“监生”,国子监还会接待外国留学生。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它始于哪个朝代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它始于隋朝。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北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参政“庆历新政”,应天府书院升为南京(今商丘)国子监学,与东京(今开封)、西京(今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
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
南京国子监始建于东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到明永乐年间,规模宏大,延袤十里,灯火相辉,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