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信宫灯在哪个博物馆?长信宫灯在河北省博物馆,它是西汉时期的青铜器,在中山靖王妻子的墓穴中出土。关于长信宫灯在哪个博物馆展览以及长信宫灯在哪个博物馆展览,长信宫灯在哪个博物馆,长信宫灯收藏在哪个博物馆,长信宫灯国家博物馆,长信宫灯河南博物馆等问题,下面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生活知识:
长信宫灯是几级文物
一级
“ 长信宫灯是西汉珍贵的国宝一级文物,被誉为“中华第一灯”。
“中华第一灯”西汉长信宫灯、鎏银骑兽人物博山炉……“穿越”千年去看汉代王室珍宝
你知道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火种灯的创意源于哪一件国宝吗?它便是有着“中华第一灯”之称的西汉长信宫灯。6月21日,南宁市博物馆联合河北博物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精心打造的年度大展“王的地下宫殿——河北汉代王室文物展”在南宁博物馆开展,来自汉代的国宝级文物组团亮相。
汉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盛世王朝,两汉在今河北地区曾分封过燕国、赵国、中山国、河间国、常山国、清河国、真定国等数十个诸侯国。因此,历史文化悠久,文物资源丰富的河北遗存着相当多的汉代文物,并以中山国诸侯王墓的发现最为丰富,这些墓葬规格极高,出土文物异常精美,尤其是长信宫灯、金缕玉衣等国宝级文物。
本次展览共分为两个部分。其中“事死如生”所展示的文物主要反映了汉代王室生前生活的室内陈设、宴饮、医疗、货币、出行等内容。这些实用器具以铜器为多,兼有金银器、漆器等,其中铜器多采用鎏金银、错金银等工艺进行装饰,为后人了解当时的生活风尚提供了重要依据,更让我们得以窥见汉代王室日常生活的痕迹。
另一部分的文物展现了汉代贵族对死后虚拟世界的想象。汉代贵族营建如宫殿般的墓穴,并随葬生前使用的玉器、漆器以及大量纹饰精美的彩绘陶等各种陶质明器。墓葬从侧面反映了大汉王朝恢宏豪放的时代气度。
长信宫灯是西汉珍贵的国宝一级文物,被誉为“中华第一灯”。整体造型为一名跪地持灯的汉代宫女形象,头梳髻,发上覆巾帼,身穿曲裾深衣。
宫女左手执灯,右臂上扬,宽大的袖管自然下垂,巧妙地形成灯罩的顶部。灯内中空,燃烧时产生的烟尘顺着袖管进入灯体内,可有效防止空气污染。这盏宫灯的灯盘还可以转动,以调整光照亮度和角度。
长信宫灯在哪个博物馆
长信宫灯在河北省博物馆,它是西汉时期的青铜器,在中山靖王妻子的墓穴中出土。
长信宫灯是河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通体鎏金,外形是一个宫女跪坐着的样子。
长信宫灯采取了环保的设计,可以吸纳排烟保持清洁,而且它底部的水盘还能净化废气。
长信宫灯现在在哪
长信宫灯在河北省博物馆,它历史悠久,是西汉时期的一件青铜器,距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曾经它是被放置在窦太后的宫中的,而窦太后居住的宫殿叫做长信宫,所以将其称之为长信宫灯,它出土于中山靖王妻子窦绾的墓穴中。
长信宫灯是1968年出土的,它通体鎏金,外形是一个宫女跪坐着的样子,宫女左手拿着灯,右手上扬,神态十分自然。
尽管长信宫灯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了,它表面鎏金也有所脱落,但是它的外形依旧可以看出容貌和神态,另外,它的底座上还写着“长信尚浴”。
长信宫灯采用了独特的环保设计,因为它宫女是空心的,灯盘中心还插上了蜡烛,点燃之后烟会随着宫女的袖子进入宫女体内,起到吸纳排烟的作用,而且它的底部还放置了水盘,可以净化废气。
长信宫灯得名的原因是什么
长信宫灯得名的原因是《史记》记载刘揭之子刘中意因参与“七国之乱”而遭到废黜,封国与家财收为国有,长信宫灯被送入皇太后窦漪的宫殿“长信宫”浴府使用,因此又增加了“长信宫”字样的铭文以示宫灯易主。
河北省博物馆藏的西汉长信宫灯,为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于河北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中出土。
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其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是分铸而组装成的。
灯体通高48厘米,宫女高44.5厘米,灯体重15.85公斤。
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
扩展资料
长信宫灯的价值:
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
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
长信宫灯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
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一致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
1993年长信宫灯被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长信宫灯&金缕玉衣&解读秦汉400多年璀璨文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汉长信宫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