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派青衣与梅派青衣的区别?呼吸不同:程派青衣呼吸特点是对于气息掌控力强,能让音量收放自如,梅派青衣更注重气息融汇贯通,力度表现得更内敛;发声不同:程派青衣发声多为扬优避拙,梅派青衣个区间音色变化不大;3、共鸣不同:程派会打开一定的口腔,梅派口腔开度不大。关于程派青衣与梅派青衣的区别是什么以及程派青衣与梅派青衣的区别是什么,程派青衣与梅派青衣的区别在哪,程派青衣和梅派青衣,程派梅派尚派的青衣区别,什么是梅派青衣等问题,下面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生活知识:
京剧青衣唱腔里有嗖音吗
京剧青衣唱腔里有嗖音的。
京剧唱法中,原有一种“大嗓无落音,小嗓无擞音”的说法。所谓“落音”,就是在收音处,微微地往下滑落一点。例如《凤还巢》雪娥唱的“镐京避难”、“甚是羞惭”,《红娘》中红娘唱的“一封书”、“君瑞呀”的收音处都有这种落音。在京剧的声情中,落音是女人娇柔性的一种表现,故为青衣、花旦常用。唱大嗓的老生,就不该出现这种女性化的落音。“擞音”是喉底着力、用气顿出来的一种颤音,很像嗽口时发出的那种声音,故也叫“嗽音”,也有人称其为“疙瘩音”,在老生唱腔里经常出现。例如在《借东风》中的“曹孟德”、《空城计》中的“御驾三请”的尾腔中,都有这种擞音。“擞音”是由喉部发出的,是老年人发声的特征之一,它不仅能丰富演唱的声情,还能体现出深沉、老炼的意味,故表达年轻人的小生、青衣、花旦不应使用。这就是“大嗓无落音,小嗓无擞音”说法的原意吧。
随着京剧艺术的发展,“大嗓无落音”的说法,出现了松动。原来京剧中没有专门的老旦行当,老旦都是由老生和丑角来兼任的。当年所谓的“大嗓”,就是针对老生而言的了。到清朝末年,龚云甫(1862-1932)先生,把落音和擞音巧妙地揉进了老旦的唱腔里,既体现出女人的娇柔、又表达了老人的深沉,构成了具有老旦特色的唱腔,进而形成了专业的老旦行当。大嗓老旦的落音,不仅能体现出老妇气力衰败的特点,也是与大嗓老生唱腔区别的明显标志。例如在《钓金龟》中的“我的儿”的收腔,就用了比青衣更突出的落音。一听到这种大嗓落音,就知道这是老旦腔、而不是老生腔。由此看出:大嗓老生无落音,但大嗓老旦是强化落音的。老旦唱腔中的擞音也比老生唱腔中的更多一些。因此,落音和擞音便成为老旦唱腔的主要特色了。在青衣、花旦的小嗓唱腔中是没有擞音的。在老一辈的、用小嗓演唱的小生唱腔中,也未发现有擞音。但在当今的小生散唱中,偶尔也会出现点擞音。不知这是京剧艺术的新发展、还是后生对擞音的应用缺乏理解?看来,“小嗓无擞音”的说法也可能有些动摇了。
在四大名旦中,梅的落音就比较明显些,这种落音也成为梅腔韵味的一种特色了。在《将相和》“辅赵帮”唱段中,李少春就用了22个擞音;《野猪林》“大雪飘”唱段中他也用了18 个擞音。看来落音与擞音的使用,还成为流派的特征之一。其实娇柔与深沉也不是绝对的。只要我们理解落音与擞音的含意,结合人物性格合理地使用也就行了。在京剧的曲谱中,“落音”有时用倚音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有用下滑箭头表示的。“擞音”有在音符上标注小圆圈下加一横的方式来表达的。但很多曲谱对落音和擞音都未标出,这就得通过向老师、或音像资料来学习了。关于落音、擞音说法的改变,也是京剧行当发展的一种反映。正确地认识这个问题,就能加深对不同行当有不同唱法的理解,才能唱出该行当的特色韵味来。
程派青衣与梅派青衣的区别
1、呼吸不同:程派青衣呼吸特点是对于气息掌控力强,能让音量收放自如,梅派青衣更注重气息融汇贯通,力度表现得更内敛;2、发声不同:程派青衣发声多为扬优避拙,梅派青衣个区间音色变化不大;3、共鸣不同:程派会打开一定的口腔,梅派口腔开度不大。
程派青衣和梅派青衣的不同
1、呼吸不同
程派青衣的演唱的时候主要特点表现在润腔调时音量收方对比鲜明,对于气息的掌控性极强,能依仗气息的稳定将音量达到收放自如的地步,演唱力度富于变化。
而梅派青衣在气息的控制上讲究“欲以气盛之,必整体完整”,更注重气息贯通,声音并不高亢,力度表达上更加的婉转内敛。
2、发声不同
程派青衣的创始人是程砚秋,他的发声特点是发挥自己的优点,隐藏自己的不足,从而让声音听起来更为悠扬婉转,程派青衣在发声上大多也是如此;而梅派青衣的代表人物梅兰芳音色甜美、脆亮,各区间的音色变化不大,梅派青衣的发生时也多以此为准则。
3、共鸣不同
程派青衣在开口的时候更往往会打开一定的口腔进行演唱,而这种口腔的打开,并非是外部的,而是打开口腔的内空;梅派青衣在演唱的时候口腔开度没有程派的那么大,所以在共鸣的时候往往音响效果相对较小、较窄。
程派青衣与梅派青衣的区别是什么?
程派青衣与梅派青衣的区别是:呼吸不同、发声不同、共鸣不同。
1、呼吸不同
程派的演唱在润腔时音量收放对比特别鲜明,这是因为,“程派”是倚仗着气息的稳定将音量收、放到极强或极弱的范围内,一口气下来,该轻的地方轻,即使最细的地方也有力量,演唱力度多变化。
而“梅派”在气息控制上的运气原则是“欲以气胜之,必整体完整”,讲究气息的贯通,不一味地追求声音上的高亢,在力度上表达含蓄,音量内收。
2、发声不同
程砚秋的演唱是使用“立音”的方式将声音竖立起来,使发音结实、宽厚、圆润,上下贯通,更便于自如地运转。
在中音区,他保持假声音色控制的柔和的音色,在发较高及较低的音时,为避免发声的不稳定。
以一种声带略欠闭合的状态来引领高音和较低的音,在高音状态稳定后,以较好的呼吸支持,发出挺拔、有力的高音,形成的音色结果是幽咽婉转、吞吐有致,声区间的音色变化较大,有虚有实。
而梅兰芳本身就具备甜美、脆亮的音色特点,他在达到声区统一时所使用气息的贯通、共鸣腔体的打开等等技术上的支持时所遇到的困难应不算大,所以他在获得声区统一时,各声区间的音色变化也是不大的。
3、共鸣不同
“程派”在共鸣运用中位置变化较多,“程派”由于容易发出脑后音,在演唱时有效地利用了这一点,以良好的呼吸支持,在演唱中适当运用共鸣前后上下各位置的变化来形成“程派”的特有音色。所以,“程派”青衣的声音常被人形容成“幽咽回环”“深邃曲折”“吞吐有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