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后问斩是哪个月份?秋后问斩是指农历的九月到十二月。关于秋后问斩是哪个月份的节日以及秋后问斩是哪个月份的节日,秋后问斩是几月份,秋后问斩具体时间,秋后问斩的秋后是立秋还是秋分,古时候秋后问斩秋后是什么时候等问题,下面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生活知识:
秋后问斩是什么意思
秋后问斩的意思是古代的犯人们都要在秋天的时候处斩,因为秋天比较萧瑟,适合处斩大奸大恶之人。
在古时候科学文化比较落后,人们不能正确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所以他们就认为世界上有鬼神存在,所有的事情都是由鬼神来支配的,所以他们做的事情一切都要符合天意。因为春夏季节万物复苏,到处充满了生机。
这个时候杀人非常不好,如果强行在这个时间斩杀犯人,那么一定会违背天意,最终会受到惩罚。所以古代的统治者们就把犯人们问斩的时间定在了秋天,这个时候万物萧瑟,非常适合惩罚凶手。从西汉到清朝末期,一直沿用这种秋后问斩的方法来惩罚坏人。
直到清朝灭亡这种制度才被废除。也正是因为古代的刑罚都在秋季,所以也就有了秋后问斩的这种说法。古代的法律比较严苛,只要犯了稍微重一点的罪责就要进行问斩,而且没有活路。就算是一个小小的县官也有问斩的权利,虽然这样有效的维护了社会的治安,但是也造成了滥杀无辜的乱象。
秋后问斩,《魏其武安侯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的名篇。作品叙述了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fen)之间的矛盾斗争,既曲折地反映了汉武帝(前140~前86)与其祖母窦太后、其母王太后之间的斗争,也深刻地反映了重黄老刑名的西汉初期,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西汉中期过渡的复杂激烈的斗争。
《魏其武安侯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的名篇。作品叙述了魏其侯窦婴和 武安侯田蚡(fen)之间的矛盾斗争,既曲折地反映了汉武帝(前140~前86)与其祖母窦太后、其母王太后之间的斗争,也深刻地反映了重黄老刑名的西汉初期,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西汉中期过渡的复杂激烈的斗争。
虽然同是外戚贵族,但是 窦婴凭借赫赫战功获得了爵位,田蚡以裙带关系平步青云。 窦婴为人正直、忠于汉室、不贪钱财;田袜则善于权术、 专横跋扈、贪婪骄奢。结果因 汉武帝依违其间,不主公道, 窦婴遭田蚡陷害,终于在元光五年(前130年)十二月(农历)的最后一天被田蚡杀头示众干渭城。田蚡之所以急杀 窦婴,是因为按当时制度,春季不宜用刑,甚至可能遇赦。这就是古代的“秋冬行刑”的制度。
秋后问斩是哪个月份
秋后问斩是指农历的九月到十二月。
秋后问斩是一个古代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法律,最早起源于《礼记·月令》,后被汉代儒学大师上升到理论高度。
明清以后,秋后问斩发展出与立即执行相对的一种缓刑方法,类似今天的死缓。
秋后问斩指的时间是
秋后问斩是一个古代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法律,在古人的迷信说法中,春天和夏天都只适合赏赐,不适合处刑,到了秋天和冬天才可处死死刑犯。
秋后问斩在汉代至唐代之间指阴历(即农历)的九月、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而唐代即往后则是指阴历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秋后问斩最早起源于《礼记·月令》中的记载,原文为: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意思是:秋天的凉风吹来,白露初降,寒蝉哀鸣,鹰隼开始在长空搏杀小鸟,这时才可以开始进行杀戮(处决)。
是汉朝之前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迷信说法。
秋后问斩一说在汉代时被儒学大师董仲舒上升到理论高度,董仲舒继承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总结出一套天人感应的学说,人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所以人的行为必须符合天意,春夏行赏,秋冬处刑。
古人为何选择秋后问斩?到底是哪天?有何来历和文化内涵
古代处决犯人,下达的判决往往都是秋后问斩,对于秋后问斩是哪一天,至今并未有一个明确答案,比较公认的说法是秋分以后。
其引用的依据是《礼记·月令》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但这些人往往忽略该词条列于孟秋之月,也就是七月;而秋分是八月的节气,应属于《礼记·月令》的仲秋之月。
论据运用显然错误。
翻看一些史料记载, 秋后问斩特指是立冬这一天 。
在西汉时期京房的《易占》一书中就明确记载 立冬乾王,不周风用事,人君当兴边兵,治城郭,行刑决罪 。
而单从秋后问斩四字的表面意思来看,秋后,自然不是秋季的时间,秋季结束的时间点就是立冬。
佐证这一观点的还有秋后问斩的来历。
明确提出秋冬行刑始于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事与天意相和谐。
他的学说中认为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罚、刑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 。
由于汉武帝听从董仲舒意见,施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便成为了西汉刑罚律令。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就施行的是秋冬行刑制度。
《周礼》的记载,狱讼刑罚属于秋官大司寇管辖——刑掌五刑之法,以丽万民之罪。
汉代之后魏晋多沿用汉朝律法,唐宋律令,除严重罪犯斩立决,从立春到秋分均不得处决。
这一规定到明清时期仍然采用。
从相关资料来看,西汉时期行刑时间在农历九、十、十一、十二月;唐朝就明确从农历十月开始,只在冬季行刑。
《淮南子》载:孟秋之月,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禁奸塞邪,审决狱,平词讼。
孟冬之月,命有司,断罚刑,杀当罪,阿上乱法者诛。
而立秋正是十月节,谓之孟冬之月。
最后我们把问题再寻找一下源头,为何是立冬(冬季)行刑呢?古代所谓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根据万物的生长规律,秋天之后是万物肃杀的时节,与自然秩序法则相顺应。
同时按照五行五色五方的说法,冬天为黑色、北方、水,这些皆是与传统文化中鬼神相关。
如三官大帝的水官掌长夜死魂鬼神之籍。
上解天灾,度业满之灵;下济幽扃,分人鬼之道。
存亡俱泰。
幽冥地府的最高神灵为北阴大帝。
而黑又主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