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唢呐跟鼓点还是鼓点跟唢呐走一样?唢呐跟鼓点走,因为鼓声速度均匀,且有规律、有节奏的。关于是唢呐跟鼓点还是鼓点跟唢呐走一样以及是唢呐跟鼓点还是鼓点跟唢呐走一样,鼓和唢呐哪个先,唢呐和锣鼓,唢呐和鼓是怎么配合的,唢呐和大鼓等问题,农商网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生活知识:
唢呐和鼓是怎么配合的
唢呐和鼓是怎么配合的如下;
“大鼓”的基本打法主要有击鼓心、打鼓边、按鼓、蹭鼓面、磕鼓面、击鼓槌等。
2、大鼓是有大鼓套、起声、甩腔、平板、花腔、悲调、快板、反调快板、数板、落板、散板、烧纸调等一整套唱腔鼓板结构的。也有单点打法、双点打法,一块鼓板,上下都得打。
3、对大鼓来说,都是右手打强拍,左手打弱拍。如四分音符用单棰,即右手打;如用双棰,左右手同时打;八分音符,则右手先后均匀地各打一下;前八后十六分音符,则右手手连续打二下,左手打一下;前十六后八分音符,则右左手各打下后,右手再打一下;再如十六分音符,即在一拍时间里,右左手均匀地交替各打两下,而遇到节奏紧凑的地方,就得左手压过右手去打。
是唢呐跟鼓点还是鼓点跟唢呐走一样
唢呐跟鼓点走,因为鼓声速度均匀,且有规律、有节奏。
鼓点是鼓上的一击或敲击声,亦指管弦乐队中打击乐声部的节拍。
鼓点和节拍一样,是衡量节奏的单位。
在音乐中,有一定强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在每隔一定时间重复出现。
唢呐是纯律乐器,高音唢呐发音穿透力、感染力强,过去多在民间的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
经过不断改良,已发展为传统唢呐与加键唢呐,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
中、低、倍低音唢呐音色浑厚,多用于民族管弦乐团以及交响乐团合奏。
锣鼓杂戏的艺术形态
锣鼓杂戏作为在村社迎神赛社活动中以驱邪纳福为目的而演出的仪式戏剧,与成熟的观赏性戏剧相比,带有更多说唱艺术的痕迹,是说唱艺术向戏曲转化的过渡形态。
杂戏祭神所构成的稳定性,使它具有了戏剧活化石的价值。
锣鼓杂戏演出从来没有职业班社,演员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人物装扮不划分角色行当,没有生、旦、净、末、丑的概念。
只是对不同人物的装扮和模仿,还处于戏曲形成期的初级原始状态。
杂戏表演时,以向观众交代历史事件为主要目的,而不注重塑造人物形象。
锣鼓杂戏不划分场次,故事复杂,登台人物一般都在40人左右,每出戏要演四五个小时。
在具体表演过程中,除了特定的皇帝临朝、元帅升帐和主要演员上台正式亮相、自报家门之外,其他部分演员往往不注意如何上场,而是暗上暗下。
锣鼓杂戏中的“打报者”身穿长袍马褂,头戴黑色礼帽,手执杏黄色三角旗,面部不化妆,负责拉前场,主要是念诵祈祷全村幸福安康的致语,然后向观众简述剧情大意;为元帅和官府传令、禀报,给观众解说剧情转折和衔接;有时还可以充当剧中的山石树木等道具。
锣鼓杂戏的唱腔音乐体制为吟诵体,以“吟”为主,间以散文念白。
诗的朗诵,叫做“云”。
每云一句,中间夹一声锣,云完一段,敲一阵锣鼓。
其句式多是以七字和十字的对称句为主,而间以散文道白。
“唱”在戏中的地位不很重要,主要腔调有耍句 (吟句、赞句),除常用的七字句和十字句,也兼用垛字和叠字句,分紧急调和常用调,是锣鼓杂戏的主要腔调;唱句(宫调、弓调),唱时不加鼓点,谓之为“干唱”。
锣鼓杂戏在表演上有许多固定的程式动作,如武戏中的“枪挑盔缨”、“刀削马蹄”、“搭弓射箭”、“交战突围”之类,多源于武术而适当虚化。
列鬼对阵是锣鼓杂戏的主要表演身段,表演者右臂弧形伸向右前上方,手掌朝外,左臂稍向后伸,手掌朝左后方展开;脸面向前,神气充溢,称之为“列鬼”。
一个人表演为“独把列鬼”,两个人为“双列鬼”,还有“三把鬼”、“对对鬼”、“五把鬼”、“燃烧鬼”、“带刀鬼”等;对阵的套子有 “三把阵”、“五把阵”、“老套阵”、“冲阵”等。
整个过程节奏缓慢,风格古朴。
演员举手动步和唱、吟、念、白,都以锣鼓节奏配合,故杂戏演员有“要把杂戏演,先学踩鼓点,鼓点踩不对,动作难学会”之说。
锣鼓杂戏的伴奏乐器没有弦乐,而以大锣大鼓为主。
所用乐器有:大擂鼓、战鼓、小鼓、大锣三面,大钹、大镲各一副、小镲一副、唢呐两支。
敲鼓者为鼓师,指挥整个乐队。
基本鼓点有八种:擂鼓、战鼓、走鼓、刹鼓、三鼓、列鬼鼓、跌场鼓、行营鼓。
根据剧中两军对战时的道白吟唱、行军观景、元帅升帐等不同变化,分别使用各种锣鼓点。
唢呐只有两个简单曲牌,配合小鼓小钹在武打结尾和摆宴、升帐时使用。
锣鼓杂戏的服装道具,一般向箱主租赁,用普通戏装。
有的村社则自行制作,盔甲较有特色,用土布或硬纸刷油漆,胶泥堆塑鳞片、兽头做成。
锣鼓杂戏唱腔为吟诵形式,有少量曲牌,如《越调》 、《官调》 、《油葫芦》等。
伴奏无弦乐,乐队由鼓、锣、唢呐组成,以大鼓主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