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在古代时令中是指农历几月,仲夏在古代时令中是指农历五月的。
关于仲夏在古代时令中指的是什么时候,仲夏在古代是什么意思,仲夏在古代时令中是指什么时候,仲夏在古代时令中指的什么时候,仲夏在古代时令中指什么时候等问题,今天小编将带您来分享一下。
仲夏在古代时令中是指农历几月
仲夏在古代时令中是指农历五月。
在古语中,仲为第二的意思,而仲夏,就是指夏天的第二个月,一般来说,是指阴历的五月份。
如果把夏分成三个均匀的段,那么孟夏、仲夏、季夏,就是这三段按时间先后的名称,如果按公历,大概孟夏是5月,仲夏是6月,季夏是7月。
因为夏至那一天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夏至总在公历6月21日或者22日,所以公历6月为仲夏。
夏天的注意事项
1、孟夏天气变化大,注意保暖
夏季始于农历四月,公历5月,谓之孟夏。
包括立夏和小满两个节气。
此时天气逐渐炎热,万物繁茂,人们的生理状态会发生一些改变。
尽管气候逐渐炎热,但北方天气仍然不够稳定,还会出现阴晴交替、冷暖变化的情况,所以要注意随时增减衣服。
2、仲夏阳气盛,忌冷水浴
夏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夏,即农历五月,公历6月,包括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
盛夏开始,进入阳气最旺时节。
夏至时天地间的阳气达到极致,在此以后,阳将渐消,阴逐渐增长。
此时盛阳覆于阴上,阴始生于其下,喜阴的生物开始滋生,而喜阳的生物开始死去,阴阳交错,人易生病。
这一时节忌冷水冲头、淋浴,饮食上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精神要放松。
还应及时补水,多食杂粮,冷食瓜果要适可而止。
3、季夏气温高,避暑养阴
此阶段是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六月,公历7月,包括小暑和大暑两个节气,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月份,因此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口头语。
此时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也是进入伏天的开始,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防中暑。
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国习惯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春、夏、秋、冬的开始,因此夏天是从立夏开始的,立夏的时间并不固定,时间点在公历5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45°时。
仲夏在古代时令指的是什么
仲夏是农历几月 仲夏在古代时令指的是什么
仲夏时间:夏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五月。
古语中有:孟、仲、季指代第一、第二、最后;或者也有用伯、仲、叔的。
所以,仲即为第二的意思,而仲夏就是指夏天的第二个月。
一般来说,是指农历五月份。
如果按公历,大概孟夏是5月,仲夏是6月,季夏是7月。
因为夏至那一天太阳最直射我们头顶,夏至总在公历6月21日或者22日,所以公历6月为仲夏。
但是在地球北半球,最热的月份是7月,并非仲夏,这可以这样理解,用火加热水,并非火最大的时候,水最热,因为可以有这种情况:火虽然在减小,但是水的温度仍然在上升。
五月。
又称皋月(见一月“陬月”。
皋,同高。
谓五月阴生,欲自下而上,故称皋月)、蒲月(旧俗于端午悬菖蒲于门,并用以浸酒,谓可辟邪,故称蒲月,又称蒲节)、榴月(因五月榴花盛开而来。
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诗云:“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恶月(古代迷信对五月之称。
《太平御览》二二东汉董勋《问礼俗》:“五月俗称恶月。
”)、午月(见一月“寅月”)、建午(见一月“建寅”)、仲夏(见一月“孟春”)、中夏(即仲夏。
中,读如仲。
再见一月“首春”)、蒲节(见 “蒲月”)、小刑(《淮南子·天文训》:“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
”午,通五)、鸣蜩(《诗·七月》有“五月鸣蜩”之语)、蕤宾(见一月“太簇”)等。
防暑降温小常识
1、及时补充水分但应少喝饮料
果汁、可乐、雪碧、汽水等饮料中,含有较多的糖精和电解质,喝多了会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消化和食欲。
因此,夏季应多喝白开水或淡盐(糖)开水。
2、口渴后不宜狂饮
劳动和运动大量出汗后,不宜大量饮用白水,应适当补充些淡盐(糖)水,因为大量出汗后使人体内盐分丢失过多,约占汗液的0.5%左右,不及时补充盐分,则使体内水、盐比例严重失调,导致代谢紊乱。
3、避免外出
太阳短波辐射最强烈的时间是10时-15时左右,应尽量避开这段时间外出,非出去不可,应在皮肤上涂些防晒护肤品,夏季衣着以浅色为好。
4、不宜过量饮酒
人体在夏季受气温影响极易积蕴湿热,而湿热过盛又是诱发皮肤发生疮痈肿毒的病因,若大量饮白酒,更会助热生湿,无异于火上浇油。
5、饮食不宜过于清淡
夏天人的活动时间长,出汗多,消耗大,应适当多吃鸡、鸭、瘦肉、鱼类、蛋类等营养食品,以满足人体的代谢需要。
6、午睡时间不宜过长
午睡时间过长,中枢神经会加深抑制,脑内血流量相对减少会减慢代谢过程,导致醒来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7、忌受热后“快速冷却”
炎夏,人们外出或劳动归来,喜欢不是开足电扇,就是立即去洗冷水澡,这样会使全身毛孔快速闭合,体内热量反而难以散发,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