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特点,春联特点:不限定字数、句数,常见有四言联、五言联、七言联和十一言联等的。
关于春联特点及规律,春联特点和结构,春联特点50字,春联特点是什么,春联特点作文等问题,今天小编将带您来分享一下。
春联特点
春联特点:1、不限定字数、句数,常见有四言联、五言联、七言联和十一言联等。
2、上下联互相对偶的字平仄对立,即平对仄、仄对平,达到阴阳相对、音韵和谐的审美效果。
3、过联句中有规律的停歇和韵律变化,体现和谐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4、上下联在句法结构上须互相照应,彼此对称。
5、上下联相对应的词或词组的词性要一致。
寓意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
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从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也看出春联与桃符的关系。
什么是桃符?
据《淮南子》说,这种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
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
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象——左神荼、右郁垒。
古人是以桃符上书画此二神来压邪的。
这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门神。
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后主孟昶亲手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但是,到了宋代时,春联还是称之为桃符的。
联语却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
宋代以后,宜春帖多用联语,且把粉红笺写出。
有些人集诗经古语,有的集唐宋诗句。
相传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阁立春联:北陆凝阴尽,千门淑气新。
这是春联中挂人齿颊的。
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那是明代的事。
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
明太祖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观赏笑乐,他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
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日盛,终于形成了经久不衰的风尚。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孝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等。
介绍春联的特点和规律?
丁亥年春节快到,人们又要写春联了。
作为对联种类之一的春联,在突出一个“春”字的同时,也不可无视对联注重“对仗”、“对称”的特点和规律。
具体来说,写春联至少有如下几点不可忽视之。
其一:字数相等。
上联与下联,必须字数相等,形式整齐。
一般地五言联和七言联使用的频率为最高。
其二:词性相同。
对联中上联与下联相对的词,词性应是相同的——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
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此联上下联中的“海”与“天”都是名词,“阔”与“高”都是形容词,“凭”与“任”都是介词,“鱼”与“鸟”都是名词,“跃”与“飞”都是动词。
其三:句法相似。
上下联在结构上要互相对应——并列对并列,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等。
如:家和百事顺;国泰万民安。
上下联中的“家和”与“国泰”是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百事顺”与“万民安”也是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其四:节奏相应。
上下联的拍节必须一致,节奏必须对称,单音节对单音节,双音节对双音节,多音节对多音节。
如:春入—春门—春不老;福临—福地—福无疆。
其五:内容相关。
除“无情对”外,上联与下联的内容多关联,紧紧围绕着主题。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暖一家。
此联中上下联的内容,揭示的意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其六:平仄相谐。
平仄,即汉字字音的平声和仄声。
古汉语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
对联讲究平仄相替、相对、相谐,是指上下联两个相对的字,不能都是平声,也不能都是仄声,而应是一个为平声,另一个为仄声,显得错落有致,琅琅上口,悦耳动听,构成语言的音乐美。
其中,对联讲究平仄,末尾最严。
上联末尾字字音必须为仄声,下联末尾字字音必须为平声。
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然而,由于对联字数的多少、语句的长短不拘一格,结构、节奏等形式灵活多样,因此,若不区别其具体情况,在任何一副春联或其他类对联的平仄声调上都套用格律诗的格律,未必都能对号入座。
须知,对联是文人文学,也是民间文学,是雅文学,也是俗文学。
对民间的对联爱好者来说,不宜将对联的格律强调得太死,最好是区别情况,宽严有别,因人因联而异。
别说民间百姓,就是学界名家撰联,“若果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不以辞害意”(《红楼梦》里林黛玉对香菱谈诗时讲的话)。
但这并不是说可以无视对联的格律了,“宽严有别,因人因联而异”是以“宽严有格”为前提为基础的。
“对仗”,毕竟是对联的最大特点,也是对联格律的底线,这一底线总还是不可丢弃,应该守得住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