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的故事,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的典故

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的典故,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的故事:公元前99年,汉将李陵吃了败仗,投降匈奴,司马迁好心为李陵辩护的。...…

  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的故事,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的故事:公元前99年,汉将李陵吃了败仗,投降匈奴,司马迁好心为李陵辩护的。

  关于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的典故,轻于鸿毛重于泰山是哪位名人,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这句话是谁写的,轻于鸿毛重于泰山原文出自哪里,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谁说的什么意思等问题,今天小编将带您来分享一下。

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的故事

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的故事

  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的故事:公元前99年,汉将李陵吃了败仗,投降匈奴,司马迁好心为李陵辩护。

  汉武帝盛怒之下,将司马迁抓入监狱,要对他实施腐刑。

  司马迁是个清廉的官员,没有钱来为自己赎罪,结果受了腐刑。

  司马迁曾经给好朋友任安写信,在信中谈到对死的看法。

  他说,人都会有死去的那一天。

  有人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有人的死却比鸿雁的羽毛还要轻。

  轻于鸿毛重于泰山成语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报任安书》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说明因为《史记》未完,他决心放下个人得失,相比死节之士,体现出一种进步的生死观。

  行文大量运用典故,用排比的句式一气呵成,对偶、引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穿插其中,气势宏伟。

  这篇文章对后世了解司马迁的生活,理解他的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轻于鸿毛重于泰山作者: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为二十六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故事具体内容是什么?

  轻于鸿毛:

  东汉时,董卓奸/贼,篡/权换/君.作恶多端,人神共愤之.

  后被吕布杀死,尸体被弃于城内,百姓纷纷割其肉食之,以泄心头之恨.

  因其过于肥胖,有百姓把其肚皮剖之,捻上灯绳,点了个人/体/油/灯.

  (这亦是“点/天/灯”的由来,详细请查阅《三国志》)

  重于泰山:

  明朝时,清官海瑞,一生廉洁,为官正派,万/民敬仰之.

  后死于南/京.时,超30万百姓含泪为其送/葬,民心之深可见一斑.

  (详细请查阅《明朝那些事儿》)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304570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