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是什么节日,中元节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中元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的。...…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中元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的。

  关于中元节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中元节是什么节日干什么的,中元节是什么节日由来,中元节是什么节日纪念谁,中元节是什么节日有什么忌讳等问题,今天小编将带您来分享一下。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中元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是一个代表农作物秋收,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

  中元节最早在我国叫七月半,只是一个祭祖的日期,东汉后道教认为七月半是地官诞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将七月半秋尝祭祖节称为中元节,也有称鬼节的。

  中元节是哪一天

  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五。

  中元节的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并与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

  这个节日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七月半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

  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

  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中元节和上元节的区别

  1、时间不同:中元节是每年的七月十五日,而上元节是每年的正月十五日。

  2、民俗不同:中元节主要是祭祀先人的,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而上元节主要是欢庆元宵,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生活中中元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农历七月神秘而幽暗,而且这个节日最早的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我们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

  以下分享中元节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1

      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

     农历七月十五是佛、道两家共同的重要节日。

  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还称鬼节。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

     七月十五(也有部分地区是七月十四)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希望家宅和顺,先祖安宁。

     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古人相信人死之后,肉体不复存在,魂却可以化成鬼。

  鬼魂具有诸多能力,可以暗中对人起作用。

  生前为善者,死后亦成善鬼。

  家中的亲人死后,能成为家庭的保护神,因此受到后人的祭祀。

     最明显的例子是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

  这三个节日祭祖事鬼,所以又叫三大“鬼节”。

  清明扫墓含有怀念祖先之意。

  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有放河灯拯孤照冥的习俗。

  寒衣节时人们会在祖先墓前焚化纸衣。

  除了善灵和祖灵以外,人们认为那些非正常的死亡者,死后会变成恶鬼,加害于人。

     为了使厉鬼不加害人,古人想出了种种办法。

  七月十五于旷野水边燃放河灯、焚香化纸、设撰施粥,为的是使各路孤魂野鬼有所归而不为厉。

  上巳日河边洗浴,端午插艾挂蒲、饮雄黄酒、戴长命缕,重九登高,均有避邪消灾之意。

  

      中元节禁忌

     床头挂风铃风铃容易招来好兄弟,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偷吃祭品这些是属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晚上晒衣服当好兄弟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夜游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非特定场合烧冥纸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

     喊名字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好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游泳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熬夜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熬夜很容易致泄气入侵。

     靠墙好兄弟平时喜欢依附在冰凉的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10、乱看好兄弟喜欢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侵你最好的时候。

     榕树放在家门口因为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好兄弟的最爱,除非你希望好兄弟来家里坐坐。

     捡路边的钱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轻易的回头当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好兄弟。

     不能随地勾肩搭背人的身上有3把火,头顶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灭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筷子插在饭中央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此举只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2

     中元节,即民间俗称的“鬼节”,因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七月半、七月望。

  中元节的节名来源于道教,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尽管有着浓厚的道、佛两教色彩,但中元节的最初来源,却带有深刻的儒家印迹。

     自古以来有“秋尝”,佛教带来“盂兰盆节”

     文化考古学者宋兆麟在《中国古代节日文化》一书中认为,关于中元节的起源传说,比较可信的是源于一个祭祖的节日,直到魏晋南北朝时,随着佛道二教的渗入,最终形成中元、盂兰盆的节日形式。

  而祭祖,又和“秋尝”密不可分。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祖是儒家政治理念中的重要传统。

  农历孟秋七月,作物成熟,我国自古就有在此时举行祭祖仪式的传统。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古者岁四祭……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

     古人春夏秋冬四时均要奉祭先祖,七月奉上新收获的瓜果蔬菜和黍稷等谷物粮食,谓之“秋尝”,又称“荐新”“尝新”,即秋天让祖先尝新之意。

  以“秋尝”祭祖为代表的祖先崇拜和宗法理,成为儒家“孝道”的核心内容。

     “秋尝”仪式时,四邻乡亲还会聚在一起,品尝丰收的成果,迎接收获的秋天,这一节俗具有收族敬宗、凝聚亲情的作用。

  不过当时,“秋尝”祭祖的时间并不一定是在七月十五,后来由于佛教和道教的介入,才固定在此日。

  

     佛教刚开始传入中国时,仍坚持其不敬王者、不拜父母、不受礼教约束的无君无父原始教义,与注重血亲人伦关系的儒家文化形成激烈冲突,极大影响了佛教的'传播。

  后来,佛教入乡随俗,以盂兰盆会的形式与传统“秋尝”习俗相结合,形成富有中国伦理文化特色的佛教孝亲节——盂兰盆节。

     “盂兰盆”一词来源于汉传佛教经典《盂兰盆经》,为“解倒悬”之意,即将人的灵魂从困厄中解救出来。

  《盂兰盆经》讲的是佛祖弟子目连想救母亲出恶鬼道苦海,佛祖告诉目连,你母亲罪孽深重,仅靠你一人之力无法救赎,你需在七月十五敬设盂兰盆,用百果饮食供养十方僧众,依靠他们的合力才能救出母亲。

     依照佛祖的指示,目连救母成功,后推己及人,向佛祖建议,一切僧俗弟子欲行孝道者,都可以在七月十五供奉盂兰盆,救赎现世以至七世父母,由此形成七月十五盂兰盆节。

     根据学者张弓先生等人的研究,早在两晋之际,盂兰盆节就流行在西北和东南地区的一些寺院中。

  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有载,“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非,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告诫子孙可以借助盂兰盆节报答父母恩情,表达孝心。

     南朝梁武帝曾于大同四年(公元538年)在同泰寺“设盂兰盆斋”,后“每于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养,以车日送,继目连等”。

  据成书于这一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院……有七叶功德,并幡花歌鼓果食送之”,时人“广为华饰,乃至刻木割竹,饴蜡剪采镂缯,模花叶之形,极工妙之巧”。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3

      中元节的由来

     1、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

  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

  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

  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2、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有—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

  七月的最后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

  所以七月又称鬼月。

  

      各地中元节吃什么

     1、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

  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

  像常平,他们喜欢用山地熬汤,随之黑黝的汤底便是当地濑粉的最大特色。

     而在莞城,盂兰节这天吃濑粉倒没什么特别,特别的是过去的老莞城有很多人懂得唱木鱼歌(部分镇区也有此风俗),试想在这个不属于阳间的日子,街头巷尾传出似有似无而且抑扬顿挫的木鱼歌,确实给这个诡异的节日又增添一丝神秘。

     2、河北省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

  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

  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

     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民间有中元节,百姓蒸面羊,既祭且食。

  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

  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

     3、江苏省是要吃扁食的。

  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

  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

     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烟花,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

  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

  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304570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