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题壁运用了什么典故,《狱中题壁》借用东汉末年因反对宦官和邓太后而遭陷害的张俭、杜根的典故,借古喻今的。
关于狱中题壁运用了哪个典故,狱中题壁中运用典故的诗句,狱中题壁前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狱中题壁表达了什么,狱中题壁表达的感情等问题,今天小编将带您来分享一下。
狱中题壁运用了什么典故
《狱中题壁》借用东汉末年因反对宦官和邓太后而遭陷害的张俭、杜根的典故,借古喻今。
表达了诗人愿为理想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张险、杜根的铮铮铁骨与浩然正气,既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又体现出抗争之路的崎岖坎坷,随时要保持忍辱负重、待机而起、不屈不挠的坚强毅力和过人胆识。
《狱中题壁》原文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狱中题壁》翻译
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
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狱中题壁这首诗引用了什么典故?
《狱中题壁》是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狱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
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
这首诗格调悲壮激越,风格刚健道劲。
“望门投止思张俭”,这句说的张俭这个人的典故。
根据《后汉书·党锢列传》的记载,张俭是东汉末期的高平人,初为山阳东部督邮,严劾宦官侯览及其家属为非作歹,为太学生所敬仰。
后来党锢之祸又起,他被迫逃亡,人们敬重他的人品,都冒着破家灭族的危险接待他。
“望门投止”指的是找上门请人留宿,张俭在逃亡时害得很多人因为收留他而满门抄斩,甚至“郡县为之残破”,其于心何忍!
“忍死须臾待杜根”,这句说的是杜根这个人的典故。
根据《后汉书·杜根传》的记载,杜根性格耿直,东汉安帝时任郎中,当时邓太后摄政,权在外戚。
安帝年长,杜根上书要求太后归政,太后大怒,命人把他装在麻袋里摔死。
执法官示意施刑人手下留情,载出城外待其苏醒。
太后派人查看,杜根装死三日,目中生蛆,侥幸逃脱,躲了15年。
邓太后死后,杜根复出,官拜侍御史。
谭嗣同在诗中提到这两个历史人物的遭遇,而不选择他们的避难方式,表现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不愿意选择逃亡而给别人添麻烦,也不可能凭借执法者手下留情而暂时躲过一死,他要以“横刀向天笑”的方式大义凛然地去刑场就义。
“我自横刀向天笑”,表现慷慨赴死的气节。
扩展资料:
短短二十八字,连用两个典故,其学力之深富、史籍之纯熟,可见一斑。
尤其是,这两个典故用于此情此景,确当精切,二箭而三雕,剖露了对出亡诸君的深心祈祷,传达了对身处逆境中的同道者的谆谆叮嘱;表明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殷切希望,相信变法者会有出头之日;直接影射着慈禧专权的畸形政治,暗含着对其残暴行径的愤慨与蔑视。
气势宏大,笔走风雷。
面对人头落地的血的现实,诗人没有颤栗,没有悲伤,有的只是人格上的凛然难犯,心灵上的无比坦然;于是,他从容不迫,昂首向天,临危不惧,纵声大笑。
这笑,既是强者的笑、英雄的笑,也是冷峻的笑、轻蔑的笑,还是轻松的笑、快慰的笑;这笑。
不仅内涵丰富,而且使一首主题沉重的“死亡之诗”顿时有了让人荡气回肠的生命活力,在艺术上堪称破“滞”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