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选自什么,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作者韩非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的。
关于自相矛盾选自什么作者是谁,自相矛盾选自什么书,自相矛盾选自什么作者是什么时期的什么家,自相矛盾选自什么作者是什么,自相矛盾选自什么时期等问题,今天小编将带您来分享一下。
自相矛盾选自什么
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作者韩非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
比喻别人或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自相矛盾出处原文
战国·《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众皆笑之。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成语故事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自相矛盾出自于那本书 作者是谁
出自《韩非子·难一》,作者韩非。
《韩非子·难一》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不管是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不管是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自己的矛刺你自己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来用以形容别人或自己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后又用以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并且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名言名著。
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运用的基础。
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著有《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
扩展资料:
自相矛盾揭示道理:
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
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
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
在这些文章中,韩非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也为以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自相矛盾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韩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