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节时有哪些风俗习惯,过春节首先要办年货,采购过年所需的物品的。
关于过春节有什么风俗,过春节的风俗等问题,今天小编将带您来分享一下。
过春节时有哪些风俗习惯
1、过春节首先要办年货,采购过年所需的物品。
2、过年之前要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也就是将室内屋外,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地迎新春。
3、家家户户要贴春联,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符演变而来的。
4、春节倒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
5、贴年画,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让新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
年末廿三/廿四做什么?
年末廿三或廿四日,在民间称为小年,从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了。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
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
年末廿三/廿四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年末廿六做什么?
关于腊月二十六,民间还流传着腊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说法: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
故此称为年肉。
在部分地方乡村,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边各村的百姓纷纷前往赶集买年货,烟、酒、鱼、肉、鞭炮和走亲戚用的礼品一样也不能少,年味已渐浓了起来。
中国人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年是中国人抹不去的心结,中国年俗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
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春节绝对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那么中国传统春节习俗都有哪些讲究呢?
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神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由于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
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许多保存食用。
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没有办法食用。
西方一般一个村庄只有一个面包炉就足够了,在中国必须每家都有一个炉灶。
由于每家都有炉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
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所以腊月二十五有磨豆腐的习俗。
有趣的是,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
说起来,这“腊月二十五,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谐音,因此豆腐代表着祈福。
此外,腊月二十五还有糊窗户、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的习俗。
部分少数民族还把今天定为“千灯节”,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景。
大年三十:除夕守岁
守岁,又称照虚耗、点岁火、熬年、熬夜等。
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守岁亦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
大年初一:贺岁拜年
除夕前扫除干净屋子,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初一要跟长辈或者左邻右里拜年,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
除夕守岁后,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好!平安吉祥”。
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初二:回娘家
初二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带的礼物也有成双成对的。
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到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回娘家的女儿必须要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
大年初三:小年朝
传统习俗中,大年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
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
为了地里的收成,早早的睡觉吧!
大年初四:迎灶王爷
大年初四是诸神重返人间的日子,这一天是老百姓迎接“灶神”的日子,民间一直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腊月二十三人们会早早的在灶神前面摆上灶糖和水果,灶神待了一整年,这天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交差,玉皇大帝会根据灶神的汇报,决定这一年百姓家的运势和财气,老百姓为了让灶王爷多说好听的话,就会给灶王爷上供灶糖,既甜了灶王爷的心,又因为灶糖的黏性粘住了灶王爷的嘴,让他不在玉皇大帝面前胡说。
大年初四这天,灶神从天庭回归,人们会在下午或晚上点上香火、水果做贡品,并且家家户户放鞭炮、烧金纸,来恭迎灶神的回归,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灶神可以继续保佑家人平平安安,衣食无忧。
大年初五:迎财神
在北方的一些地区,正月初四也是接五路财神的日子,五路财神分别是金、木、水、火、土,财神掌管着一家的经济开支,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的神灵,因民间有“送神早,接神迟”的说法,所以接五路财神的时间一般是下午或者晚上,将屋子打扫干净,把新鲜的水果、鸡鱼肉等摆上桌,点上香火祭拜,并且放上一挂长鞭炮。
尤其是商户会更加的隆重,这是为了能在初五早早的开门做生意,寓意着财运亨通,新年发大财。
大年初六:送穷
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
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
此外,腊月二十五还有糊窗户、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的习俗。
部分少数民族还把今天定为“千灯节”,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景。
正月十五:吃元宵 猜灯谜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正月十五全家一起吃元宵,寓意圆圆满满、甜甜蜜蜜;除了吃元宵,各地都会举行赏花灯猜灯谜活动,我们在家里也可以一家人共同参与猜谜游戏,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下,增进家人感情!
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既使人们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又有助于彰显文化、弘扬美德、陶冶情操、弘扬传统。
民俗节日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产物,大部分节日习俗在上古时代就已初露端倪。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沉淀凝聚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