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的习俗是哪些,龙抬头的风俗是什么

龙抬头的风俗是什么,祭社神:龙抬头节也是土地公的诞辰,“土地诞”也称“社日节”的。...…

  龙抬头的习俗是哪些,祭社神:龙抬头节也是土地公的诞辰,“土地诞”也称“社日节”的。

  关于龙抬头的风俗是什么,龙抬头的风俗是什么,龙抬头的风俗有哪些,龙抬头有什么风俗,龙抬头有哪些风俗等问题,今天小编将带您来分享一下。

龙抬头的习俗是哪些

龙抬头的习俗是哪些

  1、祭社神:龙抬头节也是土地公的诞辰,土地诞也称社日节。

  在南方,人们在这天要祭祀土地神,虔诚祈祷保佑五谷丰登。

  2、吃龙食:北方百姓在这天饮食多以龙为名。

  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吃龙须,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

  3、剃龙头:指理发,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寓意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

  大人理发是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龙抬头的由来

  龙抬头的说辞,来自古老的天文学,上古时代人们选择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组星象作为坐标,以此作为观测天象参照物。

  古人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宿表示居住,因为它们环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栖宿的场所,所以称作宿。

  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

  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北方地平线下。

  仲春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龙抬头是指苍龙七宿群星在天空的隐现变化,并非是真有一条动物之龙在变换。

  龙抬头均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

  就全国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也各有差异。

  龙抬头的传说故事

  传说龙抬头节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

  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

  到周武王时期,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

  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

  据说,这便是龙抬头节的由来。

龙抬头有什么风俗 传统

  龙抬头有祭社神、吃龙食的风俗。

  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也是土地公的诞辰,“土地诞”也称“社日节”。

  社日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古时春社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戊,五行属土)。

  古人认为土生万物,土地神是广为敬奉的神灵之一。

  人们认为土地公管理着五谷的生长和地方的平安,很多地方的百姓都在社日奉祀土地神。

  二月二这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北方百姓在这天饮食多以龙为名。

  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吃龙须”,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葱饼叫做“撕龙皮”。

  有些地方还有吃春饼、吃猪头肉的习俗,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这些都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的强烈愿望。

  星象寓意

  龙并非传说中的奇异动物,而是实实在在每日从人们头上掠过的星象。

  通过对龙等星象的观测,中华先人完成了时空定位,踏上数千年不间断的文明征程。

  上古时代中国古人在靠近黄道面的一带仰望星空,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成若干个区域,称之为二十八宿,又将这二十八宿按方位及季节和四象联系起来。

  苍龙星象运行情况的事象规律,在《易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仲春龙星出现于地表上,在卦象中属吉兆,乃生发之象。

  在农耕文化中标示着阳气自地底而出,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在人们的信仰中,龙是吉祥之物,司掌行云布雨,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龙抬头”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时春回大地,要开始农忙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龙抬头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304570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