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专家:贸易战以战促和的可能性上升的热点新闻,VIP农商网小编为您精心整理了如下解读与看法。
专家:贸易战以战促和的可能性上升热点解读
据农商网于2025年04月19日 22时37分30秒发现,专家:贸易战以战促和的可能性上升热点,原创 沈建光 樊磊 大势看财经 2025年04月16日
在美方释放出愿意谈判、可能做出让步的信号之际,中国应抓住机会,争取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双方的分歧,避免“硬脱钩”造成的双输,为中国经济转型赢得时间
· BEGIN ·
文|沈建光 樊磊
美国当地时间4月9日,特朗普政府宣布推迟实施对七十多个国家超过10%的对等关税,这是本月初特朗普政府发动关税战以来立场的重大让步。中国在充分准备情况下坚决斗争,最终美国金融市场出现股债汇三杀是迫使特朗普做出妥协的关键。这两天美国政府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他国出口美国的部分电子、芯片实施豁免。
笔者以为,中方当然应该对最坏准备的情形做好准备,但是目前看以战促和逼迫美方进一步让步的可能性明显上升。如能以战促和达成贸易协定,避免“硬脱钩”造成双输,有利于为中国经济转型赢得更多缓冲时间。
特朗普政府被迫妥协
4月2日特朗普政府对约100个经济体同时征收“对等关税”,无视多边国际贸易规则,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权力的任性”。例如,特朗普政府以其他国家对美国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导致贸易逆差为由加征关税,但是2024年美国对英国有119亿美元贸易顺差,仍然对英国进口产品加征10%的关税;而且,特朗普单纯考虑货物贸易,没有考虑美国服务贸易有巨额盈余的影响。
美国的极限施压政策迫使许多国家主动求和,包括日本、越南等。然而,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中国带头强硬反制。不仅仅对美国进口产品同等加征关税,还多箭齐发的采取了管制稀土出口、并制裁美国企业等措施。此后,欧盟、加拿大等经济体也跟随中国对美国实施反制。
美国的关税政策和以中国为首的反制措施对美国经济的前景产生了重大冲击。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出现罕见的“股债汇”三杀,特别是美国通胀保值债券代表的美国真实利率率上行,但是美元指数仍然下跌,而日元和瑞士法郎等避险货币汇率走强,可能说明国际金融市场对美元信心有所动摇、对美元资产的风险溢价出现重估。
最终,特朗普被迫推迟了对70多个国家高于10%的“对等关税”,对中国进口商品25%左右的手机等电器产品豁免关税,对其贸易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可以说这是中国坚决斗争取得的胜利。
中国反制底气何在?
为什么在大部分国家选择妥协的情况下,中国有底气对美国实施坚决反制?笔者以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首先是中国经过多年努力,在国内大循环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消费力大幅增长,而且在关键领域的国产替代有了长足的进步。例如在成熟制程芯片领域,中芯国际已经成为世界排名前三的芯片制造商。在提振内需方面,如李强总理所说,“已经作了充分估计,做好了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准备。”可以根据形势需要,推出新的增量政策。货币、财政政策都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
其次,在美国进行出口管制的情况下,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创新不断涌现,不仅仅大幅缩小了中美在人工智能这一事关未来关键领域的差距,还有力回应了在美国科技领域与中国逐步脱钩背景下对中国创新能力的质疑,体现出中国科技创新的生命力。
最后,中国和美国的贸易摩擦已经进行了七年,美国对华关税水平已经明显上升,但是中国对美国出口仍然维持在5000亿美元以上的水平。而且,自2018年以来,中国在全球出口市场的份额甚至还有所上升,说明中国出口部门是非常有竞争力的。
以战促和的可能性上升
虽然美国在降低对其他国家关税的同时,对中国额外加征关税到125%,叠加特朗普政府上台之前已经实施的关税,实际税率水平更高,打压“带头反抗者”的策略十分明显。
但是向作为美国消费市场和供应链最重要的供应者之一的中国加征高额关税,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同样十分显著。近期,特朗普政府也在不断释放愿意做出让步、与中国谈判的信号。不仅仅特朗普本人多次表达愿意与中国领导人会谈,4月12日,美国海关还宣布对电脑、半导体等进口产品豁免关税,包含中国出口美国的约1000亿美元商品。这样看来,在美国愿意做出让步的基础上,中美重启谈判的可能性明显上升。
笔者在2024年11月26号财经杂志封面文章“做最坏的打算,中国如何应对极端关税政策?”中已经预判,中国一方面应该继续做好最坏的准备,严阵以待;另一方面,也不应该放弃以战促和的可能,避免中美经济的硬脱钩,为中国经济转型赢得缓冲。
能战方能言和,中国必须对最坏的情况做好充分准备。2024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占中国GDP比重为2.8%,即使考虑到豁免因素,当前的对等关税税率也有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明显冲击,并加大中国国内的通缩风险。此外,由于中美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特朗普政府和其他国家谈判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增速也可能受到冲击,而中国本土消费者和投资者的行为也可能在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发生改变。
因此,中国还是要做好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政策储备。财政政策储备尤其关键,可以考虑加大对生育补贴的支持力度、准备好利用专项债收购存量土地和建成商品房的实施细则,一旦外部环境恶化,可以及时推出稳定增长和就业。此外,也可以参考成本定价调整水、电、公共交通等公用事业行业的价格水平,改善通胀预期,并将节约下来的对这些行业的财政补贴用于社会保障支出,进一步降低预防性储蓄并提振消费。
此外,对出口企业面临的特殊困难,也需要有特别的安排,包括帮助一些出口企业转向国内市场。京东集团已经宣布推出2000亿出口转内销扶持计划。未来一年内,京东将大规模采购不低于2000亿出口转内销商品,帮助外贸企业快速开拓国内市场。针对出口企业在国内缺乏销售渠道、物流成本较高等困难,京东将利用自身的物流网络和平台资源,并通过专业采购、流量倾斜,提供培训等方式对出口企业提供帮助。企业界的努力配合中央政府货币、财政等宏观政策及时发力、扩大内需,将有助于出口企业渡过难关。
笔者以为中国没有必要通过人民币贬值来应对关税,用贬值应对关税,本身起到的作用就有限,而且,中国本身的竞争力没有被削弱,过度贬值还可能在金融市场引发恐慌情绪,得不偿失。人民币保持稳定,有利于扩大内需和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目前看,由于美元指数明显走弱,甚至跌破100美元关口,人民币汇率反而受到支撑。坚挺的人民币对提升中国资产信心和吸引力也有帮助,更成体现中国打赢关税战的底气。
但是,中国对美的策略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也应该保持灵活性。中国应该意识到,对美国而言,重建供应链需要时间,短期“硬脱钩”可能增加美国的滞胀风险;对中国而言,即使中国通过财政政策扩张等手段对冲外部冲击,也可能减少出口和增加失业。而且,作为中美关系压舱石的经贸关系如果完全断绝,中美未来出现其它领域,如金融战的风险也必将上升。
在美方释放出愿意谈判、可能做出让步的信号之际,笔者以为中国也应该抓住机会,尽可能争取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双方的分歧,避免“硬脱钩”造成的双输,并为中国的经济转型赢得时间。商务部近期的表态,愿意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以平等方式进行对话,“谈,大门打开,打,奉陪到底“无疑是中国做好两手准备立场的充分体现,也应该好好落实。
(作者沈建光为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樊磊为京东集团研究总监;编辑:王延春)
版式编辑:张雨菲
网友看法
1、网友N维视界:如果是对方受益多,还有和解之说?
2、网友A00一米阳光:必须美国先敲门。
3、网友八斗米大师:太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