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是谁创办的?《大公报》是由英敛之创办的。关于天津大公报是谁创办的以及天津大公报是谁创办的,大公报是谁创办的作品,大公报是谁创立的,大公报在哪里创刊,大公报现在叫什么等问题,下面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生活知识:
大公报创办时间
大公报创办1902年6月17日的。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报纸。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初由天主教徒柴天宠、主教樊国梁、法公使鲍渥等集资筹办,宗教色彩比较浓厚,曾受法国势力的干预。
创刊后,由英敛之(名英华)任总理,方守六任主笔。以“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为宗旨,宣传变法维新、君主立宪,反对封建专制、黑暗吏治和外来侵略。重视言论工作,以“敢言”著称。特别是与慈禧手下炙手可热的袁世凯顶撞抗争了十几年,名满全国。
1916年9月,报纸售予王郅隆,政治上趋近北洋政府安福系和日本,销数大落,到1920年每天只印几十份,1925年11月27日停刊。1926年6月,天津盐业银行总经理吴鼎昌出资5万元,邀胡政之、张季鸾组成新记股份公司接办该报
。吴鼎昌自任社长,胡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任总编辑兼副经理。同年9月1日,恢复出版。发表《本社同人之志趣》,标榜“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实际上,言论立场基本倾向于国民党政权,奉蒋介石为“国家中心”;另外,对共产党、红军既攻击诬蔑、也作一些客观报道。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主张“缓抗”,受到“东北留平同乡反日救国会”的警告。1932年“一·二八事变”,谴责日军侵略,支持十九路军抗战。1934年1月,特邀社会名流学者胡适、翁文灏、梁漱溟等8人,撰写《星期论文》,受到文化知识界的欢迎。
大公报是谁创办的
《大公报》是由英敛之创办的。
1902年6月17日,《大公报》天津创刊,英敛之为总理,方守六主笔,以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为宗旨,反对封建主义,宣传变法维新,因和袁世凯抗争十几年而闻名,受到爱国人士推崇。
大公报的创办人是谁
《大公报》是迄今为止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也是我国建国前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在创刊后版本丰富,有重庆《大公报》、香港《大公报》、天津《大公报》、上海《大公报》等。
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重庆《大公报》、上海《大公报》先后停刊,天津《大公报》也改名为《进步日报》,此后又恢复原名,迁到了北京,并主要报道财经和国际方面的问题,到1966年时宣布停刊,目前只有香港《大公报》出版至今,影响大不如前。
关于大公报的影响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最初在天津发行,后偶来有辗转到上海、汉口、香港、重庆等地,虽然是民间报纸,但是在历次政治事件中都有明显的观点,其政论在报纸界极为有名。
1902年《大公报》创办于哪里?
1902年创办于天津,创办人英华。
早期《大公报》的主要政治倾向是鼓吹保皇立宪。
早期《大公报》以敢言报风严肃和替劳苦大众说话而风重于时。
。
不党,不卖,不私,不盲,这一所谓四不方针,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公报》之最终的办报宗旨。
之所以说是最终的办报宗旨,是因为创刊于1902年的《大公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还不是很自由主义的,那时的大公报,也称不上是新型报纸。
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手老大公报,创办新记大公报,从那时候起,大公报开始创造和秉承了自由主义之精神。
《大公报》的主办者三人,似有双重性。
既承继了汉、明士子的遗绪,本身又是留洋学生。
身上的旧传统与近代的新思想兼而有之,应说是半新半旧、既新也旧的人物。
他们实是半个帝王师加半个新报人,所办的报纸,也是一种新旧交替过程中的过渡性公共物品。
既像近代新闻,又带条陈奏折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