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的发髻有什么作用 乐山大佛的来历简介

乐山大佛的发髻有什么作用?乐山大佛的发髻是排水系统,起到保护大佛的作用。…

  乐山大佛的发髻有什么作用?乐山大佛的发髻是排水系统,起到保护大佛的作用。关于乐山大佛的发髻有什么作用?以及乐山大佛的发髻有什么作用,乐山大佛的发髻有什么作用排水还是避雷,乐山大佛的发髻有什么作用蚂蚁庄园,乐山大佛的发髻有什么作用消防低压压力开关,乐山大佛的发髻有什么作用蚂蚁森林等问题,下面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生活知识:

乐山大佛的发髻有什么作用

乐山大佛的来历简介

  乐山大佛的来历简介如下;

  在风景壮丽的四川乐山,在大渡河、青衣江、岷江的合流处,端然正坐着一座高达七十多米的佛像,它比号称世界第一大雕刻的阿富汗帕米央大佛站像,还高二十多米。这就是著名的乐山大佛,也被称为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

  乐山大佛北距成都160余公里,是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的一尊弥勒坐像,始凿于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历时90余年方建成,建高 71米,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大佛。

  1989年一位广东游客在大佛附近发现了乐山大佛背后的乌尤山、凌云山、龟城山构成的乐山巨形睡佛景观。山形似一尊巨型睡佛,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观。“巨型睡佛”四肢齐全,体态匀称,安详的漂卧在青衣江山脊线上,直线距离约1300余米,,仰面朝天,慈祥凝重。乐山大佛不偏不倚正好端坐在巨佛的心胸部位,传说释迦牟尼佛是从母亲的腋下出生的,中国古代民间也有“圣人出于腋下”的说法。巨佛的头、身、足,分别由乌尤山、凌云山和龟城山三山连襟组成。佛头由整个乌尤山构成,山上的石、翠竹、绿荫、山径、亭阁、寺庙,分别呈现为巨佛的发髻、睫毛、鼻梁、双唇和下颚;景云亭如“睫毛”,山顶树冠各为“额、鼻、唇、颌”。佛身由凌云山构成,山上九峰相连,犹如巨佛宽广的胸膛、浑圆的腰和健美的腿;脚板翘起的佛足是龟城山的一部分。佛的整个体态十分逼真、自然、和谐,如同自然的天造地设的奇迹,一睡佛、一坐佛,一天然生就、一人工凿成,观看卧佛的最佳位置就在乐山市滨江路“福全门”(一说“迎春门”码头)。

  传说唐朝初年,凌云山上有一座凌云寺,凌云寺里有一个老和尚,叫海通。当时凌云山下,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水深流急,波涌浪翻,经常吞没行船,危害百姓。海通和尚眼看船毁人亡,心中十分不忍。他想三江水势这样猖獗,水中必有水怪。要是在这岩石上刻造佛像,借着菩萨的法力,定能降服水怪,使来往船只不再受害。

  于是他请了两个有名的石匠来商量刻佛像的事。这两个石匠一个叫石诚,一个叫石虚(一说石匠石青雕刻了乐山大佛)。老和尚对他们说:“我准备在这凌云山岩上刻造佛像,请你们来商议商议。”

  石虚一听要在岩石上刻石像,心里很高兴。他想,这凌云山十分秀丽,凌云亭非常宏伟,每年来这儿朝山拜佛的人很多,我若在山岩上刻出许多各式各样造型的佛像来,我的本事岂不就一下传扬开来!想到这里,他就说:“三江水怪,十分凶狠,我看只有造千尊佛像才能把它镇住。”这时,老和尚见石诚在旁边一言不发,就问他:“石诚师傅,你觉得如何?”石诚不慌不忙的说:“我看就刻一尊象这山岩一样高大的佛像吧。”石虚一听忙摇头说:“山岩这样高,石头这样硬,你这尊佛像哪年哪月才能刻好?”石诚说:“这岩石硬就能经受风吹雨打,佛像大才能镇住三江妖魔。”老和尚见二人争持不下,就说:“你们二人不要再争了,干脆一个刻大佛,一个刻千佛吧。”

  说完,海通和尚就出外化缘去了。从此,石诚、石虚两人就各自选岩构图,雕琢佛像。石虚选择了那最显眼,石头不太坚硬的沿江一片红砂岩,开始雕琢起来,红沙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比花岗岩软,是很好的适宜于雕塑的材料,但佛像雕好后,容易受到侵蚀、风化。他刻了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又刻了南海观音慈航普渡,刻了十八罗汉降龙伏虎,又刻了普贤菩萨指点迷途。只听凿子响,只见石片飞,他刻了一尊又一尊。刻了两年,眼看就要刻完了。而石诚呢,却选择了一块又高又难走又硬的大岩石。他和徒弟们在山岩上搭建了架子,攀着岩石,开始雕琢大佛。大佛的造像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弥勒佛。

  石虚的千尊佛刻完了,而石诚的大佛连一只脚也没有刻完。石虚讥讽的说:“我两年刻了千尊佛,你两年还没刻完大佛的一只脚。”石诚毫不气馁的说:“你千尊佛,万尊佛,抵不上我大佛的一只脚。”说完又继续雕琢起来。

  老和尚化缘回来还请了许多凿石造像的能工巧匠,让他们和石诚一起雕琢大佛,附近的老百姓听说老和尚请人雕琢大佛镇压三江水怪,也纷纷赶来帮忙。有的烧茶,有的送饭,一时之间,凌云岩上人来人往,锤声如雷,岩片似雨。

  住在岩下深潭里的水怪,每天被岩上的石块打得胆战心惊,眼看巢穴快要被填平了,它涌起千丈巨浪,想把工人们从岩上卷到水里淹死。石工们眼看怪物涌起水来,就纷纷拣起岩上的石块向它打去。岩石像冰雹一样,不一会儿,就把水怪埋葬在乱石堆里。从此大佛岩下,风平浪静,而大佛的样子也一天天显露出来。

  这时,嘉州有个官吏,爱财如命。他听说老和尚从外地化了许多银两,便打起了坏主意。有一天,他带着几个官兵来到凌云寺,对老和尚说:“胆大的和尚,你修建大佛,不先报官立案,目无王法,罚你银两一万两,限三天交齐。”老和尚说:“大人,修建大佛是为了镇压三江水怪,解除百姓苦难,这银子是我化缘来修建大佛的,不能动啊!”那官吏见老和尚不答应,就恐吓说:“要是不交钱,就剜去你的眼睛。”他以为老和尚怕剜去眼睛,就交银子。谁知话刚说完,老和尚面不改色的说:“我宁愿把眼睛剜去,也不能动修建大佛的钱!”说完,就自己剜去双眼,端在盘子里向那官吏走去。那官吏见老和尚真的剜去双眼,吓得不停后退。谁想一时忘了身后是悬崖,一下子摔死了。

  这时,那一对眼睛又飞回老和尚的眼眶里。那些贪官污吏见了,再也不敢去敲诈老和尚的钱了。

  后来,老和尚生病快要死了,但大佛还没有完工。他把几个弟子和石工们叫到床前:“我可能看不到大佛完工了。我死以后,你们一定要继续造大佛。”说完,他就咽气了。老和尚死后,他的徒弟就领着大家继续建造大佛。不久,石诚也死了,他的徒弟们仍旧在雕琢大佛。就这样一代接着一代,经过了90年,大佛终于建成了。

  因为这座石刻大佛是天下最大的佛像,所以人们就叫它大佛,又叫乐山大佛。大佛旁边的那座凌云寺,也改名叫大佛寺了。

  如今的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鼻和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与天王共存的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汇集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

  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近代开凿的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右侧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通道——九曲栈道。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七层楼阁覆盖(一说九层或十三层),时称“大佛阁”、“大像阁”;宋时称“凌云阁”、“天宁阁”;元代称“宝鸿阁”;明代俗称“佛棚”、清代俗称“佛亭”,最终废毁……至今,仍旧可以从大佛两侧的山崖上看到多处孔穴和屋檐痕迹,专家证实,这些正是历代建造或维修楼阁时,安置梁柱和屋檐的地方。

  如今,梁柱和屋檐早已不见踪影,而雄伟的大佛仍巍然屹立着,看护着在滚滚红尘中依然保有回归正念的芸芸众生。

  乐山大佛是谁建造的

  开凿乐山大佛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他当时结茅于凌云山上,他见三江(即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江水汇聚山下,惊涛裂岸,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于是他发宏誓愿,逢岩开凿弥勒大佛,欲仰仗无边法力,“易暴浪为安流”。从此,海通历尽艰辛到江淮两湖一带募化钱财,於公元713年开始动工,经三代工匠精心雕刻,至公元803年历时90年时间才完工。

  乐山大佛比例匀称,通高71米,坐身高59.96米,肩宽28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弥勒石刻大佛。1989年一位广东游客在大佛附近发现了一尊巨型睡佛,且乐山大佛端坐于睡佛的心胸中,这是大自然无意的巧合,是天造地设的奇迹,一睡佛、一坐佛,一天然生就、一人工凿成,

乐山大佛的发髻有什么作用

  乐山大佛的发髻是排水系统,起到保护大佛的作用。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其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乐山大佛的发髻有什么作用

  乐山大佛的发髻其实是排水系统,在大佛的头部一共有18层螺髻,其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在正胸的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的后侧水沟相连接,共同构成一个排水系统,起到保护大佛的作用。

  同时,在大佛的两耳背后靠山崖的地方,有洞穴左右相同,并且其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个洞,但是并没有凿通。

  乐山大佛上的水沟和洞穴,共同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乐山大佛的特点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其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的脚面上可以围坐百人以上,其两侧的沿江崖壁上,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

乐山大佛的发髻有什么作用?

  乐山大佛的发髻除了装饰作用,它还是个排水系统。

  乐山大佛的螺髻中有两条细排水沟,沿前顶螺髻延伸至耳后。

  它能将大佛发髻凹槽的积水,引导汇集在最下方的螺髻排水沟中,阻止头部积水四散地流向大佛面部。

  水被引入耳后,又由两侧的沟槽及时排入江中。

   乐山大佛,全名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别称:凌云大佛)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之处,是世界上高度最高的石佛像。

  乐山大佛的发髻除了装饰作用,它还是个排水系统。

  乐山大佛的螺髻中有两条细排水沟,沿前顶螺髻延伸至耳后。

  它能将大佛发髻凹槽的积水,引导汇集在最下方的螺髻排水沟中,阻止头部积水四散地流向大佛面部。

  水被引入耳后,又由两侧的沟槽及时排入江中。

   大佛顶上共有螺髻1051个,这是1962年维修时,以粉笔编号数清的。

  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

  单块螺髻根部裸露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无沙浆粘接。

  螺髻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石灰,厚度各为5-15毫米。

  1991年维修时,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遗存螺髻石3块,其中两块较完整,长78厘米,顶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

   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

  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304570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