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区有哪些街道,石鼓区有哪些街道办事处

石鼓区有哪些街道办事处,石鼓区有青山、人民、潇湘、五一、合江、黄沙湾、金源7个街道的。...…

  石鼓区有哪些街道,石鼓区有青山、人民、潇湘、五一、合江、黄沙湾、金源7个街道的。

  关于石鼓区有哪些街道办事处,石鼓区有哪些街道社区,石鼓区有哪些街道和乡镇,石鼓区有几个街道,石鼓区街道划分等问题,今天小编将带您来分享一下。

石鼓区有哪些街道

石鼓区有哪些街道

  石鼓区有青山、人民、潇湘、五一、合江、黄沙湾、金源7个街道。

  石鼓区,隶属于湖南省衡阳市,位于衡阳市区西北部,东临湘江与珠晖区隔水相望,西北与衡阳县为邻,南以解放路与雁峰区接壤,西与蒸湘区以蒸湘北路为界。

  总面积112平方千米。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石鼓区常住人口为227515人。

  石鼓历史悠久,自西汉开始设县治,有两千多年历史,境内有四大书院之一的石鼓书院,周敦颐、朱熹、王船山等儒家先贤曾于此临江讲学,著书立说,传承文化思想;

  演武坪原为古代练兵场,曾国藩、彭玉麟曾据此练兵。

  经济

  石鼓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9.96亿元,增长8.5%。

  三次产业结构为1.1:10.6:88.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2亿元,增长3.0%;

  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29亿元,增长7.1%;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4.14亿元,增长8.7%。

  社会保障

  石鼓区企业养老保险养老金实现十五连涨,失业保险金标准提高至1173元/月。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代缴惠及困难群体480人。

  建档立卡贫困户2479人享受全额补助医保个人部分政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次均报销比例达85%以上,特殊门诊报销病种增至43种,特药报销49种。

  在全市城区率先推行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服务,贫困户住院报销1182人次,一站式结算报销金额701.86万元,报销比例达92.3%。

  发放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732万元,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8.39万人次,其中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6.86万人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53万人次。

石鼓区的行政区划

   1996年,北城区面积13.7平方公里,区政府驻司前街,辖6个街道:人民街道、五一街道、合江街道、青山街道、蒸湘街道、潇湘街道。

  2001年4月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衡阳市江东区、城南区、城北区、郊区,设立衡阳市珠晖区、雁峰区、石鼓区、蒸湘区。

  石鼓区因境内石鼓山而得名。

  辖原城北区的人民路、潇湘、青山、五一、合江5个街道和原郊区的黄沙湾街道、松木乡、西湖乡的五一、建设、友爱、江霞4个村(建设村划归五一街道管辖,五一、友爱、江霞3村划归合江街道管辖)以及原属衡阳县的角山乡。

  区政府驻司前街42号。

  原城北区的蒸湘街道划归蒸湘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石鼓区辖6个街道、2个乡。

   行政名称下辖 人民路街道 环北、人民、湘北、向阳、陶沙、蒸阳、常胜7个社区青山街道易赖街、牛角巷、十家村、下横街、西湖新村、西湖二村、向群路、西湖一村9个社区潇湘街道陕西巷、华光、石鼓、桑园、演武坪、长青、司前街、蒸水8个社区 五一街道 草桥、杨家坪、建设新村一、建设新村二、望城路、电厂、来雁塔、畔湖路9个社区合江街道 合江路、同心路、合江村、柏树嘴、七里井、五里牌、江雁7个社区;五一、友爱、江霞3个村黄沙湾街道 望城坳、沈家湾、黄沙湾、辖神渡4个社区居委会;团结、进步14个村角山乡 三星、旭东、莲花塘、杨岭、角山、五星、杨泗、小云山、银杯、茅茶亭10个村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石鼓区委、区政府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主题主线,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不含松木经济开发区,下同)103.85亿元,增长10.8%,高于全市0.9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9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5.67亿元,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74.29亿元,增长12.5%。

  一、二、三产业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1.6%、16.4%、82.0%。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打造雁城商都、建设石鼓区新城”战略指引下,2014年全区三次产业比调整为3.8:24.7:71.5,其中,一、二产业较上年分别下降0.1个和1.2个百分点,三产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5.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4%,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年末新增失业保险618人,总参保人数6712人。

  年末新增城镇就业人口5222人,全区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率达100%,完成劳动力培训600人,技能鉴定15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2301人,专业技术人员1140人。

  二、农业

  农业产量成绩喜人,粮食总产量为21697吨,增长5%;蔬菜总产量为58987吨,增长20%;瓜果总产量为4230吨,与去年同期持平。

  畜牧水产业方面,出栏肉猪10.8万头;出栏牛0.015万头;出笼家禽90万羽;水产品2510吨。

  农业产业化有序开展。

  全区新增农业企业5个,共有各类农业企业27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农业加工企业15家;建成农产品基地3个,扩建蔬菜基地1300亩,建成无公害种植面积0.5万亩;建成标准化生猪养殖场3个;全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7个,现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2个,增长20%,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成员5236人,增长4%。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全年完成农家书屋25个。

  新建农村沼气池50口,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00台,添置垃圾围100个,垃圾桶6200个。

  全年解决了4143人的饮水困难及饮水不安全问题。

  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00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稳中有增。

  全区工业增加值15.66亿元.增长4.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4.25亿元,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5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0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6.9%;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06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6%。

  全区建筑业总产值25.97亿元,增长16.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12.69万平方米,增长13.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增速放缓。

  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98亿元,增长27.1%。

  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4.56亿元,增长21.6%。

  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投资1.43亿元,增长225%;第二产业投资9.70亿元,增长-28.3%;第三产业投资92.85亿元,增长36.9%。

  分投资规模来看,2000万元以上项目72个,完成投资52.24亿元,亿元以上项目13个,新开工亿元项目8个,完成投资21.01亿元。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9.41亿元,增长58.6%。

  其中,住宅投资15.36亿元,增长56.3%;办公楼投资0.92亿元,增长5.0%;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43亿元,增长17.7%。

  五、国内贸易

  社会消费持续繁荣。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86亿元,增长13.1%,增速位列全市第一。

  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零售业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3.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6.9%;化妆品类增长37.4%;日用品增长11.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业增长29.4%;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5.6%;家具类增长36.9%;通讯器材类增长29.4%;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4.7%;汽车类增长40.7%

  六、财政收入

  全区财政收入17.88亿元,增长13.44%。

  一般预算收入3.85亿元,增长33.01%。

  一般预算支出7.65亿元,科学技术支出856万元,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1.12%,科学技术支出增长比例18.1%。

  七、教育文化

  全区现有小学31所,中学(不含市属)3所,在校学生17650人。

  幼儿园拥有量达到46所,在园幼儿5447人。

  其中,初中升学率95.32%,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28年。

  现有在职教师890人,共93%以上小学教师拥有专科以上学历,84%以上中学教师拥有本科以上学历。

  全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杂费全免,并免除农村学生和在我区就读的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以及城市低保户子女的教辅费,共计20494人次,合计134万余元。

  为区内38名贫困大学生办理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共计26.14万元;发放中职助学金165人,共计12.38万元。

  完成3所学校的计算机房重建工作,累计投入50万元;对全区中小学教学仪器投入100余万元;免费开放辖区内的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美术馆、2个乡街综合文化站以及6个街道综合文化站。

  八、卫生和公共服务

  全区共建居民健康档案规范档案化人数20.18万份,建档率90.94%;全年我区产妇总数1807人,住院分娩率为100%;系统管理1756人,系统管理率97.18%;三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5102人,系统管理率83.52%,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不断进步,卫生应急和重大传染病工作成效明显。

  全区完成背街小巷基础设施改造239处,投入资金920余万元,新增铺设沥青17779平方米,硬化路面29700平方米,人行道火烧板4715平方米,安装路灯290盏,安砌路缘石1850米;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100户,其中低保、五保等困难户占比49%,资金补助户均11000元;全区绿地面积达1.7万平方米,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完成35.2%.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出生人口2689人,出生率12.31‰,年平均总人口数为21.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5.4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28‰。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5896元,增长8.9%。

  全区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15.01万人,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4121.56万元,月保障标准达370元/月;全市农村居民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4.1万人,发放农村低保经费567.32万元,月保障标准达185元/月,农村五保分散供养标准为3300元/人/年,已完成为民办实事任务指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304570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