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六部制是什么,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的。
关于三省六部制是什么朝代创立的,三省六部制是什么制度,三省六部制是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什么朝代正式确立的,三省六部制是什么时候创立的等问题,今天小编将带您来分享一下。
三省六部制是什么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始于隋朝五省六曹制,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三省
1、中书省:中书省作为正规的宰相机构,掌管制令决策,是中央最高权力机关,其长官中书令是制度规定的首席宰相。
中书令不常设时,副长官中书侍郎即为首席宰相。
南北朝、唐朝中后期及宋朝,中书舍人是中书省的实际长官,行使宰相权力。
2、门下省:门下省是在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权利机构之一。
初名侍中寺,是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后来发展成为与尚书省、中书省鼎足而立的三省之一。
其称为门下省,始自西晋。
3、尚书省:尚书省在南朝梁得名,前身为尚书台。
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台发展而来。
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机构,为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隋唐对三省加以厘定,形成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三省制,尚书省也最终发展成形。
六部
1、吏部: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
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
2、户部: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3、礼部:礼部,南北朝北周始设。
隋唐为六部之一。
历代相沿。
长官为礼部尚书。
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
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4、兵部: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源于三国魏五兵制。
曹魏始置五兵尚书,另有有关军事的驾部、车部、库部等曹。
各曹设郎。
隋始合为兵部,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
5、刑部:刑部,主管全国刑罚及审核刑名的机构。
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初沿北齐置都官,主官为尚书;
次官,炀帝定为侍郎。
后代均以刑部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
6、工部:工部,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
工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冬官,汉成帝置尚书五人,其三曰民曹。
后汉以民曹兼主缮修、功作、盐池、园苑之事。
西晋以后置田曹掌屯田,又有起部掌工程,水部掌航政及水利。
三省六部制是什么朝代创立的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之后逐渐形成的中央官职,确立于隋朝,在唐朝得到进一步完善。
三省都有着明确的职能划分,其中中书省起到下发命令的职能,它是全国政务的中心。
中书省将命令传到门下省,审议之后传到尚书省执行。
六部中吏部掌管官僚的升降以及任免。
户部管理全国的赋税财政。
这种制度将各项职能分割,各部门互相监督,巩固了王朝的秩序。
不只是唐朝,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历代君主都会通过各种措施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地位。
三省制度有利于国家制度的完善
举个例子:国家的政令撰写和颁布是由中书省负责,但是,中书省审核完政令就必须和门下省共同决议,换句话说,门下省如果不同意中书省的政令,那么中书省的政令是很难下达。
而当门下省和中书省通过了政令后,他们还得汇报给尚书省,尚书省官员需要将政令再过一道关,然后再由尚书省官员把政令呈递给皇帝,得到皇帝批准后,政令方可递回中书省来宣诏。